第A3版:评选

十大农业科技需求候选名单

  水稻机械化同步侧深施肥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浙江水稻机械化发展及高效施肥需求,开展机械化种植与侧深施肥一体化技术研究,筛选和研发适于机械化同步施肥的缓(控)释肥种类;研发水稻侧深施肥关键技术,明确肥料种类、用量、时期以及侧深施肥对水稻根系构建、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开展配套技术集成,制订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操作规程;在不同稻区、季节开展试验示范,促进技术应用。
  期望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筛选和研发适于机械化同步施肥的缓(控)释肥种类3-4种;建立水稻机械化插秧(直播)侧深施肥绿色增产增效技术2-3套;研明侧深施肥对不同季节、类型水稻的节肥、增产、增效机制;制定不同类型、不同季节水稻机械侧深施肥的技术规程2-3套;建立技术示范基地4-5个,通过技术实施,节省肥料10%,提高肥料利用率10%-15%,增产3%-5%,每亩增效100元;技术辐射应用50万亩。
浙江药材道地性研究及品质提升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以新老“浙八味”及浙产特色优势药材等为重点,开展产地生态环境因子、主要品质形成机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控肥减药技术、生产过程质量追溯管理技术、采收及产地精深加工等方面研究,探明浙产药材道地性形成机理和关键因素,明确病虫害发生规律,集成关键生产技术,为培育主导品种的全产业链开发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期望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形成浙产道地药材品质评价技术体系,编制浙产道地药材适宜产区发展报告,制定浙产道地药材团体标准,集成绿色防控生产技术,建立生产全过程质量可追溯体系,开展技术培训,建立一定规模的生产示范基地,浙产道地药材的品质有明显提升,产业品牌竞争力明显增强,三产融合发展显著提高。
“红美人”柑橘精品栽培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不同区域“红美人”柑橘品种特性研究;开展“红美人”柑橘设施栽培、肥水调控品质、花果管理技术研究,开展果实贮藏物流技术研究;开展“红美人”柑橘精品生产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
  期望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提出“红美人”柑橘品种特性与适栽区域;制订“红美人”柑橘设施精品栽培技术、优质栽培技术和贮藏物流技术。在台州、象山、衢州建立“红美人”柑橘设施精品生产技术示范基地6个,推广“红美人”柑橘优质技术1000亩。
农作物绿色发展优异种质资源的创制与高效利用
  主要研究内容:调查收集具有优质(食用或加工品质)、多抗(抗病、抗虫、抗逆)、低耗(肥水需求量低、早熟)等性状的农作物种质资源,通过杂交、分子育种等现代化育种手段,培育具有优质综合性状、适应生产和市场需求、体现浙江特色和优势的突破性新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
  期望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发现、挖掘具有优质性状种质资源10个以上;育成具有种质资源综合性状的绿色品种3个以上;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点3个以上。
大棚杨梅高效设施栽培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杨梅促成、网室避雨设施栽培相配套的树体管理、花果管理、病虫防控、设施调控技术等研究。开展杨梅贮藏物流技术研究。开展杨梅设施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
  期望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提出杨梅促成、网室避雨栽培及贮藏物流技术各1套;编写杨梅设施栽培技术规程或操作图册、编制模式图与技术电视片。建成杨梅促成、网室避雨示范园6个,推广杨梅促成、避雨栽培生产技术800亩。
超微茶粉(抹茶)配套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超微茶粉(抹茶)适宜茶树品种筛选、覆盖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工设备和生产流水线研制、食品工业化利用等全产业链技术研究、熟化和示范,形成一整套适合中国消费特点的超微茶粉(抹茶)生产技术体系,突破在品种、种植、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瓶颈问题,提出多种高品质功能超微茶粉(抹茶)加工产品,显著提高茶资源的利用率,拓展利用途径。
  期望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选出2-3个适合超微茶粉(抹茶)生产的茶树品种,特色功能品种1-2种;提出一套超微茶粉(抹茶)生产茶园种植管理技术规范;提出一套高品质碾茶标准化加工技术规程;研制一套碾茶、抹茶生产流水线;提出超微茶粉食品工业化利用新技术1-2套;申请国家专利5-8项,开发出高品质功能性超微茶粉新产品3-4只,推广应用与示范企业8-10家。
西兰花轻简化生产关键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重点研究集成示范西兰花品种生产中开沟起垄、移栽等作业环节的机械化关键技术,引进实用机械。
  期望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引进示范推广3-4台实用机型,亩节省用工3个以上,建立推广应用示范点,召开现场会。
小蚕工厂化饲育与精品6A级原料茧生产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满足茧丝市场对高品位生丝的需求,占领国际丝绸市场制高点。人工饲料家蚕品种筛选,饲料配方优化,小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范研究与示范;研究提出精品6A级原料茧质量技术要素及指标要求,精品6A级原料茧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期望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筛选出人工饲料品种1对,优化饲料配方,制定1套小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范;小蚕人工饲料饲育24小时疏毛率98%以上,96小时就眠率达95%,盒种产量不低于普通桑叶育产量的90%;集成精品6A级原料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1套;精品茧指标:蚕茧产量≥40千克/张;蚕茧上车率≥90%、解舒率≥70%、出丝率≥38%;洁净≥95分;建立小蚕人工饲料工厂化饲育示范点1-2个,累计示范推广人工饲料育蚕品种1000张以上;精品6A级原料茧生产示范基地1个,生产鲜茧40吨。
生态茶园绿色支撑技术构建
  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生态茶园建设质量安全控制、生物多样性维护提升、病虫害生态防控和精准防控、山区茶园生态高效、防霜扇系统使用、物联网精准施肥等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形成一套适合浙江茶园特点的生态茶园标准和技术指标体系,建立高质量生态茶园示范基地,为茶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
  期望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提出生态茶园建设相关技术规程6套;推广应用生态茶园绿色防控新技术6-10项;建立生态茶园示范基地5个,示范面积1000亩以上;培训茶农及相关人员900人次以上。示范基地化肥使用量减少30%以上,基地生态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示范推广建立生态茶园基地25个,共计1万亩以上,辐射地区节本增收500元/亩以上,合计节本增收500万元以上。
养殖综合减臭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猪场臭气成分复杂、治理难等问题,开展猪场臭气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技术研究,提出猪场综合减臭关键技术;重点对DTS除臭杀菌处理技术、清洁饮水技术的减臭效果进行评估;开展猪场养殖污染减排技术交流研讨、技术培训及示范推广。
  期望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总结集成猪场综合减臭技术1套;建立猪场综合减臭示范推广基地2-3个,场界NH3、H2S和恶臭浓度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组织举办猪场养殖污染减排技术培训班1期。
农业绿色发展所需优良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
  主要研究内容:立足浙江实际,突出绿色优质指标,按照品质“优良”(理化和食味指标优良)、用途“多元”(加工、鲜销、观赏)、环境“多适”(抗旱、耐寒、耐高温,适合不同生态区)、资源“低耗”(肥水需求量低、抗病虫能力强,农药施用量少)等目标,选育一批适合农业绿色发展要求的优良品种,建立新品种示范方,以点带面,加快新品种推广。
  期望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选育绿色农作物品种3-5个;示范推广绿色品种5万亩以上。
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引进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开展瓜菜覆盖栽培试验,观测降解膜覆盖效应、降解性能,明确应用前景,配套农艺措施,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期望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筛选1-2种适合栽培需要、降解周期适宜的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达到覆盖效应良好,并能降解、消除地膜残留污染的目标。集成配套技术操作规程;建立示范点。
香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筛选适合工厂化栽培的香菇品种(周期短、产量集中于前二潮菇)和配方。研究适用于工厂化栽培香菇的节能型通风换气系统,工厂化香菇短周期、高效集中出菇技术,工厂化香菇优质菇生产技术,新型高密度栽培技术。
  期望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筛选出适合工厂化栽培的香菇品种和配方;出菇管理年平均电耗不高于0.6度/棒;三潮菇出菇周期90天以内,单产不低于0.5千克;菌棒免注水或注水1次、优质菇率60%以上;菌棒密度80棒/平方米以上,较常规生产提高50%以上;建立示范基地1个。
浙江省畜禽养殖中抗生素减量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畜禽饲养环境控制技术的研究;饲用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等替代抗生素饲料配方的集成研究;蛋鸡养殖中,中药提取物替代驱虫药物技术的集成研究。
  期望达到的技术经济指标:研究建立畜禽饲养环境控制技术规程1-2个;筛选替代抗生素饲料添加组合配方2-3个;示范养殖场2-3家;在不降低饲养性能的前提下,抗生素使用量减少30%。每吨饲料不增加成本或增加成本控制在10%以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