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供销

联合合作,“小”产业也有大前景

产业农合联助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本报记者 曹丽娟 通讯员 陈星
  近年来,省供销社大力推进产业农合联建设,全面加强同一区域内同一产业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企业、产业协会等主体之间的联合合作,通过服务资源整合、服务功能叠加和市场联合开拓,为会员提供高质量服务,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带动各地农村特色“小”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全省供销社和农合联系统已牵头组建各类产业农合联85个,涵盖10个市、42个县(市、区),涉及粮食、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茶叶、苗木、畜牧、水产养殖等多个产业,联结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超过5000个,间接带动农民超过20万户,每年户均节支增收1500元以上。
携手合作,提高“小”主体组织化程度
  针对我省农业种类丰富、经营分散、特色精品的特点,省供销社积极践行合作经济理念,通过组建产业农合联,全面提高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转型升级。
  灵活设置组织方式。各地在充分调查农业产业特色的基础上,着眼同一产业的共性需求,采用民政部门单独注册登记或设置各级农合联分支机构的方式,依托不同主体灵活组建产业农合联。如安吉二山源竹笋产业农合联依托天荒坪供销社组建,由基层供销社人员担任会长、秘书长,充分发挥当地供销社的作用;龙泉市茶叶产业农合联以该市茶叶行业协会为依托,联结茶叶生产经营主体78家,挖掘深化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温岭市西兰花产业农合联依托当地龙头专业合作社组建,联结农户超过600户,统筹发挥该合作社的龙头带动作用。
  规范开展组织引导。德清县水精灵虾产业农合联针对青虾养殖尾水集中排放易造成洪峰的问题,协调会员错峰排放,并开展远程监控管理、筹措运维经费,实现渔业养殖尾水长效治理。这是产业农合联开展组织引导的一个典型案例。我省各产业农合联按照农有、农治、农享原则,建立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实行民主管理,承担区域内特色产业专业性服务资源的整合、服务功能的生成与培育、服务事项的组织与实施、服务资源与会员关系协调等工作,并引导会员加强产业自律、规范产业秩序,促进特色产业有序发展。
  统筹进行扶持帮助。全省供销社和农合联系统分别研究制定各级支持和推进产业农合联建设的意见建议和发展规划。省农合联的目标,是每个县(市、区)至少组建1家产业农合联,实现全省特色主导产业全覆盖。湖州、台州、丽水等地出台产业农合联发展支持意见和规划,整合涉农财政扶持资金超过1亿元。
做深内功,开展高质量内部服务
  产业农合联组建后,通过提供统一服务,既节约会员开支、提升生产效率,又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
  统一农资供应。加强与种子、农药、化肥、棚膜、农具、饲料等农资生产企业或流通企业合作,为会员提供产业专用农资的统一采购、区域性集中配送,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会员生产成本。长兴县芦笋产业农合联为会员精准采购农资,建立会员农资使用情况编码系统,做到生产记录可储存、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保障农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平湖市稻米产业农合联组织会员采购新型环保生物质颗粒热风炉,提高当地粮食机械化水平;温岭市西兰花产业农合联2017年统一采购化肥500余吨,替会员节约成本支出超过8万元。
  统一技术指导。依托庄稼医院、产业龙头和当地产业能人,加强与农业技术研究推广机构的合作,采取会员培训等方式,指导会员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等减量增效新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等农业节水技术和低容量喷雾等先进施药技术,解决当地产业发展中的生产技术难题。组织会员开展良种试验示范,大力推广使用优良种子种苗、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有机肥料。宁波市奉化区水蜜桃产业联合会依托有关单位开展单轨运输设备技术研究,有效缓解了桃园山地运输难题;湖州市南浔区跑道鱼产业农合联利用国际领先的物联网专家团队,为成员提供智慧水产物联网技术和服务平台、高科技设备及专业养殖技术等;武义县农合联生猪产业分会引入“在线猪病”平台,提供一站式疫病预警、免疫和治疗服务,进一步帮助会员提高养殖生产效率,使会员养殖户每年每头母猪的成活仔猪量提高8头。
  统一产业标准。围绕现有行业标准和质量安全要求,制定产业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使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各环节既有标可依,又易学、易懂、易操作,引导合作社、联合社、企业等会员推行标准化生产。长兴县紫笋茶产业农合联在执行现行茶叶标准的基础上,聘请专家制定操作性更强、指标更明确的产品标准,促进紫笋茶质量分级;衢州市衢江区中草药产业农合联对接北京同仁堂集团,打造同仁堂健康有机中药供应区,建立认证标准和程序,完善质量管控和追溯系统,保障中草药质量;青田县稻鱼产业农合联大力推广应用稻鱼生态种养技术,实施“稻鱼共生”标准化生产,实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产业一体化发展目标。
  统一公用品牌。创建推广“区域名称+特色产业”的区域产业(产品)品牌,规范会员品牌使用行为,调动会员参与创建产业(产品)公用品牌的积极性,着力打造“一县一业一品”,推动区域特色产业由生产引领向品牌引领转型。德清县莫干黄芽产业农合联统一制定、执行和使用《莫干黄芽省级地方标准》和莫干黄芽地理标志认证商标,提升县域茶叶品质和影响力;缙云县茭白产业农合联统一使用“缙云茭白”地理标志商标,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品牌推广宣传,有力提升缙云茭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做强外功,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各地特色农村“小”产业竞争中,产业农合联通过开展对外谈判、产品销售等市场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话语权和市场竞争力。
  联合进行行业投保,发展有保障。联合与保险机构开展对接议价,促进保险机构推出符合涉农产业特点的家庭农场综合保险、农机具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农产品价格和收入保险等保险产品,争取农业保险补偿和保费激励,帮助会员降低保险费用,保障产业发展。武义县农合联生猪产业分会组织20个会员联合购买生猪价格保险,成功规避猪价下行的亏损风险,一期获赔近300万元。
  联合获取银行授信,做强有底气。与各金融机构开展联合合作,争取金融担保机构支持,有效解决涉农机构无担保、贷款难问题。龙泉市粮食、蔬菜、食用菌、茶叶等4个产业农合联共获得当地农商银行、民泰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授信4亿元,景宁县食用菌产业农合联获得当地农商银行授信2500万元,有效满足了会员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联合参与市场竞争,增收有实效。联合建立销售团队,整合会员原有销售途径,实行统购、统价、统销。长兴县芦笋产业农合联今年统一收购、销售会员芦笋47.5万公斤以上,每公斤价格同比上升0.4-1元,并对参加统购统销会员进行二次返利。组织提供信息服务,实现会员间信息共享,并在一定区域内定期发布农产品指导价格,避免恶性竞争,维持价格稳定。余姚、长兴等地葡萄产业农合联根据周边市场需求,统一制定当天交易指导价,为会员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联合开展市场调查,组织会员向外开拓市场,参与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加大与电商平台对接力度,线上线下共同促进农产品销售。丽水市举办产业农合联精品展示暨第五届供销年货节,向产业农合联会员免费提供展销展位和宣传推广,实现销售额692万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