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5年-2017年,我省开展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项目。通过两年的努力,成效显著,已组织集成技术模式12项,新品种试验示范6个,在17个县建立示范基地18个,示范规模2161.32万袋(平方尺),平均新增效益0.45元/袋(平方尺),共新增效益1228.7万元。
本期介绍部分食用菌生产创新技术模式,供学习借鉴。
香菇定向出菇技术
香菇定向出菇技术是指在香菇菌棒特定区域,通过科学调节制造菌丝成熟度差异来达到单向出菇的一项新技术。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定向袋,通过定向袋来制造菌丝成熟度的差异。定向袋与传统筒袋的区别在于定向袋是由四分之一的透明区域,四分之三的黑色区域组成。由于香菇菌丝的成熟需要散射光和氧气,通过在透明区域的刺孔操作,透明区域能够正常转色出菇;而黑色区域不刺孔,菌丝不转色,不能由营养生产转变到生殖生长,从而达到在透明区域长菇的目的。
优势:与当前普遍应用的免割保水袋技术相比,具有三方面明显优势:一是提高香菇商品性,菇柄直,菇型好,子实体不带保水膜;二是提高采菇效率,出菇面在菌棒上方,不存在四周出菇漏采情况;三是提高设施利用率,单位空间上可栽培量增加20%以上。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
羊肚菌属低温型菌类,是省食用菌团队新引种成功的一种珍贵食用菌,种植时间宜在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播种,次年3月到4月采收。宜选土壤肥沃、保水性好的地块,露地和设施皆可,以设施栽培为优。幼菇形成期要严格控制水分,防止水分过多。子实体阶段喷水量和次数根据土壤及时调整。
优势:填补了我省羊肚菌人工栽培的空白。常山、开化、淳安、临安、天台等县(市)有栽培,品种以“六妹”表现较好,面积约300余亩,一般亩产量33.4千克-150.6千克,产值0.6万元到3万元。
蘑菇、秀珍菇绿色防控技术
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包括双孢蘑菇菇房环境清洁杀虫、培养料二次发酵巴氏消毒杀虫、覆土消毒杀虫和农药防治等四方面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
秀珍菇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环境控制+“二网一板一灯一缓冲”+“生物农药防治”。指利用防虫网对害虫进行隔离,遮阳网对大棚进行遮阳、降温,用粘虫板、杀虫灯对双翅目成虫进行诱杀,利用缓冲室和门帘阻挡进入出菇棚害虫的数量,结合生物防治和合理使用化学药剂的反季节栽培秀珍菇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优势:解决了工厂化双孢蘑菇、秀珍菇连续栽培,易导致害虫的虫口密度不断累积增大,暴发虫害,影响产量及质量等问题,通过技术集成与规范整个生产过程,有效防控虫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黑木耳小孔出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黑木耳小孔出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是指用专用黑木耳品种、优良基质及配方、调控培养、密刺小孔、合理给水、协调管理、适时采摘及设施干制的一种黑木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小孔出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核心是菌棒要刺直径0.3厘米的小孔,深度一般为0.5厘米-0.8厘米;刺孔形式以“O”“—”“Y”等为主,刺孔密度要达到每棒220-240孔。刺孔后要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以利于菌丝恢复生长,促进生理成熟,形成耳芽。要求“控温保湿、通风透光、加大环境差异刺激”,根据不同的催芽场地和设施进行调控。通过通风、加湿等调控措施,保证温度18℃-25℃、湿度不低于80%的环境指标,保证出芽率、出芽均匀度、袋料附合度和菌丝活性等,防止高温伤害和刺孔处失水退菌。
优势:培育单片、小耳型优质黑木耳,提高商品性,增加经济效益。
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
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是融科学合理配方、机械化流水线作业、高效灭菌设施和菌棒集中培养于一体的先进适用技术,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由熟练操作工完成菌棒制作,在食用菌生产前端环节实现集约化生产,体现了“机器换人”“空间换地”“专业制棒”发展理念,顺应了食用菌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服务的需要,契合了食用菌升级发展的需求。适用于香菇、黑木耳、秀珍菇、茶树菇等菌棒工厂化生产。
优势:首先是生产效率更高。每生产1万个菌棒,可节省工时100个,折减用工12工,相应减少人工费用支出约1500元,较传统制棒提高效率150%-200%,制棒成本下降0.24元,降幅13%。其次是培养基质理化性状更好。与传统生产方式比较,灭菌彻底,培养料的理化性状更适合菌种的成活和生长。第三,接种、发菌以及产量更好。洁净接种室接种,工作环境好、流水线接种效率高,可控条件下养菌,菌丝满袋时间缩短5天以上,单产增加7%-10%。
金针菇固体液化菌种技术
固体液化菌种技术生产的专用菌种周期短,活力强,生产成本低,等量的固体液化菌种经液化后可接种量是常规固体菌种的75-125倍,配套研发的“固体菌种-液化-稀释-液体菌悬液”的二级液化菌种制备和接种新工艺,接种速度快、成品率高,是一种高效、稳定、可靠的菌种技术,特别适合工厂化集约生产方式。固体液化菌种既可用于扩繁栽培种,也可直接作栽培种使用。该项成果已在金针菇、香菇、秀珍菇、杏鲍菇等菇种上应用。
优势:发明全溶性固体培养基配方和小包装菌丝增殖培养技术,使专用种源菌丝体量大,完全可溶,种性稳定,储运方便。与深层发酵获得的液体菌种相比,本专用种源无需复杂的发酵系统,在降低投资成本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深层发酵可能导致的菌液细菌感染缺陷,使风险可控。
直接液化,方便高效。固体专用种源使用时只需用无菌水直接液化、稀释即可接种,无需再经深层发酵培养。稀释后的菌液菌丝悬浮,无固体残渣,适宜自动接种。
液化菌种的菌丝片段只有0.1毫米-0.3毫米,是液体发酵菌丝球的十分之一,所以接种后菌丝分散性好,菌丝细胞活性强,发菌快。
金针菇液体菌种生产技术
液体菌种具有菌种生产周期短,用种成本低,发菌快的特点,其制备和生产应用工艺是摇瓶空灭—摇瓶培养基的制作—灭菌—冷却—接种—培养—摇床培养—发酵罐的清洗—发酵罐的空灭—发酵罐培养基的生产—灭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接栽培瓶—发菌培养。
优势:提高接种速度。液体菌种可实现全自动机械化接种,接种速度比袋栽人工接种提高70%,可节省人工成本0.1元/瓶。降低菌种成本,菌种直接成本从固体的0.1元/瓶降到0.02元/瓶,降了0.08元/瓶,降幅达80%。缩短发菌周期,正常固体菌种养菌期31天左右,而使用液体菌种技术,液体容易渗透扩散,发菌速度加快,一般只需26至28天,缩短3-5天,生产周期加快。提高品质产量,液体菌种技术菌种培养时间只需7天左右,生产时间较短,活性好,液体菌种接种后分散均匀,出菇整齐均匀,产量增加,每瓶平均产量从300克提高到348克,增加了16%。
秀珍菇移动制冷出菇技术
秀珍菇味道鲜美,是夏季设施化反季节栽培的主要品种,深受消费者青睐。针对它“喜温、好氧、变温结实”的生物学特性,高温期秀珍菇生产一个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是人为降温进行温差刺激处理,诱导原基形成。
优势:传统方法是将菌袋循环移到冷库中制冷,劳动强度大,人工多且费用大,菌包易破损。移动制冷出菇变移动菌袋为移动“冷库”,生产时只需将移动制冷机组推入栽培棚内固定好,并将四周及棚顶塑料膜盖好,简单且易于操作,是一个先进适用新技术,可极大降低劳动强度,可降低90%以上人工费用,每万袋菌袋年冷处理环节总费用成本可降低1300元,比传统下降45%,效益显著。
猴头菇控温出菇技术
猴头菇控温出菇技术模式是指在钢架大棚内,采用微喷加湿降温或生物质蒸汽发生器加温,创造适合猴头菇生长温度,达到拉长出菇时间、提升质量效益的出菇模式。
优势:拉长有效出菇时间,提高质量效益15%左右。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0℃-10℃低温期,采用生物质蒸汽发生器连接镀锌管进行棚內加温,可提高棚内温度约5℃,缓解子实体变红、停止生长或萎缩的情况发生。4月开始后的白天温度时常高于25℃,采用棚内外微喷加湿,可降低棚内温度约5℃,有效延长出菇时间。
蘑菇菌渣栽培芦笋马铃薯技术
菌渣栽培芦笋与马铃薯模式是稻麦草等秸秆为主料栽培蘑菇后,产生的蘑菇菌渣经堆制发酵处理,再用于栽培芦笋或马铃薯的一种栽培技术模式。
优势:实现了资源多级利用,稻麦草秸秆变废为宝,产出美味的蘑菇。蘑菇菌渣栽培芦笋,芦笋优质高产,嫩笋质地软糯香甜。蘑菇菌渣栽培马铃薯,商品性好,表面光滑,色泽鲜亮,且免挖省力。而且,菌渣还田后,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
桑枝栽培秀珍菇技术
桑枝栽培秀珍菇技术是指利用桑枝作为部分栽培原料,替代木屑栽培秀珍菇的生产技术。
优势:桑枝栽培秀珍菇技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废弃桑枝条资源利用率,构建了“桑叶养蚕—桑枝条种菇—菌渣还田种粮”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香菇水稻轮作模式
香菇水稻轮作是一种“千斤粮万元钱”的水旱轮作高效模式,指的是在10月到次年5月栽培香菇,5月到10月种植水稻的生产模式。
优势:通过旱地栽培香菇,改善土壤通气,促使水稻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纹枯病等病害明显减轻。通过种植水稻,好气性杂菌以及危害香菇生产的蚁类、螨类和菇蝇等害虫明显减轻。该模式还解决了土地季节性闲置的问题,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
本版稿件和图片由省种植业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