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3版:浙江种植业

“五园创建”如何创?

  编者按:
  为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扎实推进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加快种植业现代化步伐,日前,省农业厅出台《浙江省种植业“五园创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要求,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创建一批生态茶园、精品果园、放心菜园、特色菌园、道地药园省级示范基地,通过强化政策引导、明确创建标准、落实具体举措,以点带面、精准发力、层层推进,全面促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种植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方案》指出,从今年开始,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完善、结构布局优化、生产清洁高效、产品优质放心、园区整洁美观的种植业主导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成为全国种植业高质量发展标杆省份。到2020年,建成500个“五园”省级示范基地,其中生态茶园150个、精品果园150个、放心菜园100个、特色菌园50个、道地药园50个。创新生产经营模式、集成绿色生产技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率先实现集约化、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
  那么,“五园创建”具体该如何创?本报为您作详细介绍。
生态茶园
  目标: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照“标准、生态、美丽”的总体要求,建设“布局合理、配置生态、产出高效、绿化美化、制度完善”的生态茶园。茶园内其他植被绿化覆盖率达到10%以上,全面应用绿色防控、“减肥减药”和有机肥替代,提升茶园生态环境与综合产出水平。茶叶质量追溯全覆盖。2018年创建30个,2019年创建70个,2020年创建50个。
  创建要求:
  茶园具有一定规模。茶园面积大于500亩且相对集中连片。茶园远离公路干线200米以上,与其他作物地块间建有隔离带。
  茶园园地平缓。应为平地或缓坡,坡度宜在25°以下,其中坡度15°-25°的茶园需建立等高梯级园地。土壤微酸性,pH值4.5-6.5。土层有效深度1米以上,土壤疏松肥沃,通透性良好,排灌条件良好。
  品种搭配合理。应选用抗逆、优质、高产、适制性好、商品性好和适合市场需求的茶树品种,无性系茶树良种率70%以上。早中晚生及不同抗性品种搭配合理,中晚生品种种植率不低于10%。
  路水系统完整。有主干道、支道、操作道等,能适应机械化生产要求。园内主要道路硬化,平整清洁。建有排、蓄、灌水系统。蓄水池每公顷茶园至少建造1个,容量10立方米以上。有条件的茶园建立喷灌或滴灌或水肥一体等现代节水灌溉系统。
  功能区布局合理。生产资料存放、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设施齐全,茶园离茶叶初制厂的直线距离5km以内,茶叶加工车间应与办公、生活区隔离。园区内建筑物采用统一风格或主题,色彩、外形等协调美观。提倡美化,有体现相关茶文化特色的元素。
  茶园园相优美。茶树种植规范、长势健壮、园相整齐。茶园与周围自然风光相互映衬,景色怡人。“头戴帽、脚踩鞋、中间佩腰带”(指山顶、山腰、山脚都要设置林带,起防风、护水土作用)。连片茶园原则上按照不超过100米×100米的间隔设置林带,提倡不影响采摘条件下的其他植物间作,林带与间作植物的树种应多样化、叶色应多变化,落叶树与常绿树搭配,使之形成一定的景观。
  栽培管理规范。合理采用浅耕、中耕、深耕和免耕等耕作技术。配备有茶园耕作机械,修剪枝、叶等产生的有效养分应全部回归茶园,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应用节水灌溉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在幼龄茶园间作套种绿肥,可在幼龄茶园行间、隙地种植矮生或匍匐型绿肥,如伏花生、绿豆、三叶草等,4年生以后的茶园不宜再套种绿肥。配备单人修剪机或双人修剪机进行机械化修剪。按照产品标准要求,适时采收,适宜机采的茶园推行机采。严格按照农药、化肥施用采收安全间隔期进行采摘。
  病虫防控绿色。配备植保责任人员,负责制定防治计划以及农药采购、使用、贮藏、处理和防治指导工作,并做好农药进出相应记录。实行统防统治,全面应用杀虫灯、性诱剂和色板等现代绿色防控技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选用推荐农药,不得使用禁限用农药。建立病虫防治档案,记录防治时间、地块、防治目的、防治措施、投入品名称、剂量、防治效果、操作人等。
  产品质量安全。对园内生产者和产品进行统一编码、统一包装和标识,有条件的应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产品质量可查询,健全全程生产记录、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园区内茶叶产品进行定期检测,销售的产品具有准出合格证明。凡不符合国家或行业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一律不准销售。
精品果园
  目标:围绕水果产业转型升级和“打造浙江精品果业”的目标,通过集成技术、集中投入,建设成为品种优良、品质至上、设施先进、技术成熟、知名度高、效益显著的精品果园。果园产量达到果树品种的合理经济产量,果品品质达到品种特性要求,符合无公害水果质量标准,质量追溯全覆盖,商品果率95%以上,优质果率80%以上,精品果率35%以上。2018年创建30个,2019年创建70个,2020年创建50个。
  创建要求:
  基地集中连片。果园要求相对集中连片并达到一定规模,露地栽培果园面积200亩以上,设施栽培(大棚、避雨、架式等)果园50亩以上,其中设施葡萄园面积100亩以上。
  良种覆盖率高。品种主要选择当前我省主推优良品种,或抗病、优质、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同一果园内主栽品种基本一致,良种覆盖率达100%,无检疫性病虫为害。
  设施先进完善。果园田间机耕路、操作道、排灌沟渠、电力设备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喷滴灌、标准大棚、棚架、杀虫灯等生产设施先进,配置自动选果机、果品保鲜冷库、冷藏车等先进采后商品化处理设施。
  栽培水平较高。果园园相整齐一致,树势健壮,通风透光,杂草、残枝落叶、废弃果袋等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保持果园清洁;施肥原则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争取配方施肥;园内开展优新品种引试种,以及设施栽培、控产提质、完熟栽培、肥水管理、节水灌溉、冷链物流等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园内主栽品种实施统一的操作规程标准。
  综合效益显著。果品产量稳定,达到果树品种合理的经济产量,综合经济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以上。果品分等分级上市,果品品质达到品种特性要求,商品果率95%以上、优质果率80%以上、精品果率35%以上。果品质量在省内同类产品中居于前列,产品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质量安全可控。科学使用农药,实施投入品专人专账登记管理制度,农药废弃包装统一回收;生产全程可追溯,生产档案完整规范,上市果品实施合格证准出制度;果品质量长期稳定,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或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定,近3年内无质量安全不良记录。
放心菜园
  目标:以绿色安全、优质高效为核心,建成“产地环境优、装备设施齐、生产管理精、质量管控严、产品品质佳、田园环境美”的放心菜园。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和采收安全间隔期,确保生产过程无污染。清洁化生产水平高,农业废弃物及时清理并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农药废弃包装物、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100%。主栽作物明确,良种覆盖率100%,产品达到无公害以上农产品标准要求,质量追溯全覆盖。2018年创建20个,2019年创建40个,2020年创建40个。
  创建要求:
  产地环境优良。园地环境条件符合NY/T5010-2016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基地周围无工业等污染源,通过无公害以上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或认定。耕地质量达到 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具备可持续生产的潜力。
  基地特色明显。区域特色鲜明,主导品种突出,茬口搭配合理;相对集中连片,露地蔬菜基地规模原则上不小于200亩,山地蔬菜规模要求可适当放宽,设施蔬菜基地规模原则上不小于100亩。
  基础设施完备。整体布局合理,路网比较完善,农电通达,沟渠配套,排灌设施完善,抗洪涝能力达到十年一遇的标准,灌溉保证度基本达到100%;产品分级整理、冷藏保鲜、质量检测及废弃物回收处理等设施配置合理。
  配套装备优良。大棚结构优化,棚架安装规范;灌溉基本实现输水管网化、出水微灌化;新型高效施药机具和田间作业机械等装备较齐全。
  生产技术先进。主栽作物明确,良种覆盖率100%;微灌及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水旱轮作、土壤改良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生产技术模式普及应用;机械化、轻简化技术应用较为广泛。
  管理过程规范。基地内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主栽蔬菜作物有相应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严格按规程进行农事作业,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和采收安全间隔期,确保生产过程无污染。
  田园环境整洁。植株残体、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及时清理并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农药废弃包装物、废旧农膜回收率基本达到100%。
  质量管控到位。建立投入品管理制度,农资仓库整洁,不购买、不使用禁限用投入品,科学安全使用投入品;建立生产档案,实施合格证标识管理与质量追溯制度。
  产品质量稳定。实行分级和包装,品质优良,商品化处理水平较高;有注册商标,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之一,或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基地示范性好。整体形象较好,管理措施到位,产品安全性有保障,近3年内无质量安全不良记录;综合效益良好,对于促进当地蔬菜产业提升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
特色菌园
  目标: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突出食用菌产业绿色化、集约化、专业化、优质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建成“环境生态、规模适度、设施完善、特色鲜明、产品优质、管理规范、效益良好”的特色菌园,实现工厂化智能生产、机械化设施生产、生态型段木生产、仿野生半人工生产。全面推广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菌糠资源化利用率、塑料筒袋回收率达到100%。产品质量追溯全覆盖。2018年创建10个,2019年创建20个,2020年创建20个。
  创建要求:
  菌园环境良好。菌园周围无工业等污染源,环境空气、生产用水、栽培基质质量应符合 GB3095、GB5749和NY/T1935要求,有产地环境检测报告或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证书。
  生产规模适度。生产区域集中连片,生产规模袋栽食用菌(香菇等)50亩或50万袋(棒)以上;床栽食用菌(蘑菇等)30亩或10万平方尺(蘑菇)以上。山区县、特色品种、新菇种的生产规模可适当放宽20%。
  基础设施完善。基地沟渠路、水、电配套,有清洁水源;菇棚设施整齐,抗自然灾害能力强;有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菌料或菌棒工厂化生产中心、接种场所、发菌场地等设备、设施;有产品分级整理、冷库以及废弃物处理等设施。
  生产管理规范。全面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有健全的生产管理制度,有完善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或技术标准,有生产档案记录、质量可追溯体系等。
  产品优质安全。产品通过无公害或绿色等认证;产品质量稳定,产品抽检合格率98%以上,近3年内无质量不良记录。有品牌(商标)、质量追溯二维码与食用菌农产品合格证。
  综合效益良好。菌园具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可看可学,有示范带动功能;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良好。
  菌园特色鲜明(具备所列条件之一)。(1)品种特色。新开发的菇种;列入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名录的品种;获得地理标志产品或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的品种。(2)绿色生态。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应用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菌糠资源化利用率、塑料筒袋回收率100%。(3)科技创新。应用菌棒工厂化生产、轻简化生产、精准化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生产效率、单产和优质化率同比高10%以上。(4)生产方式。工厂化智能生产、机械化设施生产、生态型段木生产、仿野生半人工生产等方式。(5)经营模式。“企业+农户”(1+N)生产模式、农旅结合模式、初精深加工模式、全产业链模式等。
道地药园
  目标:推进中药材生产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与品牌化发展,以“绿色生态、道地优质”为导向,打造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信誉的道地药园,实现“绿色、安全、有效、增收”的目标。重点发展具有我省特色的新、老“浙八味”等,品种纯正率达到100%,质量追溯全覆盖,药材道地性、品质及药效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2018年创建10个,2019年创建20个,2020年创建20个。
  创建要求:
  基地布局合理。应按照中药材道地性与中药材产地适宜性优化原则,合理选择与布局示范基地。
  环境质量良好。示范基地的水质、土壤优良,土壤环境和灌溉水质量应经市级权威检(监)测部门测定,符合GB5628和GB5084的二级标准,并测定其土壤养分情况。有产地环境检测报告或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证书。
  基地生产规模。示范基地根据不同药材种类与市场需求而定,具有一定的规模,大宗药材在200亩以上,珍稀名贵药材基地生产规模可在50亩以上。
  物种鉴定或品种认定。示范基地生产的药用植物,须经权威部门物种(包括亚种、变种或品种)鉴定,并符合传统道地药材与有关法定标准(如《中国药典》2015年版等)规定要求。有物种鉴定证书或品种认定证书,纯正率达到100%。
  生产质量把控。建立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要有相应的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工艺流程图,实行生产全过程质量追溯管理制度。农药化肥用量较创建前平均减少20%。
  采收与初加工。适时采收,绿色清洁加工,包装与储藏规范。
  生产药材优质。药材外观性状、品质成分等应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规定要求。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等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WM/T2-2004)的规定要求。附有药材质量检测报告。
  基地示范性好。药材道地性、品质及药效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产品品牌具有显著的优势,社会声誉良好,在三产融合发展上有创新,带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示范性强。
本版稿件和图片由省种植业局提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