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来临,不少人计划着出去走一走。然而,出游不比居家,病痛、意外风险大增,出游可能要面对各种“旅游病”和突发意外情况,学会如何应对这些突发意外才能更好地保障出游的安全。来看看专家给大家的一些建议。
出门前,先了解旅游地情况
出去旅游,先要了解以下几点:第一,提前规划旅游路线,了解目的地和行程中的天气、卫生、路况、饮食、住宿情况及应急救援电话等,做到心中有数,不要冒险前往危险或者生僻的路段,确保出游安全,并做好相关应对预案;第二,要注意地域风俗差异,避免人文冲突;第三,根据旅游的时间和周期情况,准备一些相关的药物,比如南部地区蚊虫多,就要带防叮咬的药物;有些日照时间长且紫外线强的地区,还要准备防中暑药物、防晒产品和护目镜等;北部气温较低要适当增带衣物;另外,还要根据自身既往病史,携带相关药物。
准备药物:常见“旅游病”药物不能少
除了要了解旅游地情况,专家还列举了出游中常见的“旅游病”以及一些老年病的相应预防措施。
●腹泻
腹泻、拉肚子可算是最常见的胃肠道“旅游病”了。统计表明,约30%的旅游者会发生腹泻。主要是旅行疲劳、精神紧张、饮食不当、气候变化等引起。
建议:旅游时要格外注意饮水卫生,饮用经煮沸的开水或瓶装水较为安全;少喝酒、少吃肉食,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喝冰凉饮料,以免加重胃肠负担;晚上睡觉使用空调时,应用毛巾被盖好肚脐,防止受凉引起感冒、拉肚子;外出应避开雨天,淋雨后最好冲个热水澡,祛除寒气,防止感冒、腹泻的发生。
●防晒
外出时应佩戴太阳镜,涂抹防晒霜,防止紫外线照射引发眼睛的白内障、斑点恶化。要穿保护性的衣服,比如穿长裤和长袖服装,戴遮阳帽,打防紫外线的伞等。
建议:一旦发生晒伤,可洗冷水浴或用冷敷,减轻伤口处的疼痛。
●蛇虫咬伤
户外运动一定要谨防蛇虫咬伤。户外活动、徒步露营等一旦被蛇虫咬伤,应及时采取自救措施。做好衣物与药物的双重防护。
建议:野外行走,要选择能够护住脚踝的鞋子,最好是皮革的。这样即使遇到了蛇虫,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不要在草地、树林中长时间坐卧,以免蛇、虫子爬到身上咬伤自己,可以随身携带花露水,身上涂抹一下可以防止某些虫子靠近。
●跌倒扭伤骨折
旅游免不了要登高涉险,而老年人的腿脚不如年轻人利索,登山很有可能会摔倒扭伤甚至骨折。
建议:老年人游玩时最好准备一根手杖,同时鞋子一定要有防滑功能。万一出现扭伤或骨折,最好坐着或躺着不动,向周围人求救,尽快到医院治疗。需要提醒的是,发生扭伤,受伤部位红肿起来,此时立即用红花油等药酒药油来化淤消肿,只会加重红肿。扭伤超过24小时,才可热敷或者用药油擦,有利于肿胀的吸收消散。
●血压高
心血管病患者切勿“说走就走”,要看有无如胸闷、胸痛、气促、血压高等,有这些情况切莫执意出行。像心绞痛反复发作、稍微活动后就气促、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都不建议出游。如果平时没有症状,病情控制得很好,出游时还需要携带常用药物,并且最好在手机上设定服用药的时间提醒,以免因太累、太忙、太开心而漏服。
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旅途中一定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防止便秘导致血压飙升。另外,要避免劳累,每天应该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要随身带好硝酸甘油、消痛定等急救药品。一旦在旅途中出现胸闷、胸痛、心悸、气促、头痛等不适,别慌张,及时告知同行者,必要时呼叫120。
●低血糖
出门在外,来不及吃饭、吃得太少或者消耗过多,活动量高于平时最容易出现低血糖。一旦发生低血糖,人会感觉饿,心情烦躁,严重时会出冷汗、浑身无力、心悸,甚至还会晕倒。
建议:糖尿病早期的患者尤其是肥胖者,多在餐后3-5个小时后出现低血糖。而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口服磺脲类降糖药,更加容易产生低血糖。低血糖会让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脏的供能、供氧遭受阻碍而产生心律紊乱,如心房纤颤,甚至急性心肌梗死。因此低血糖是十分危险的并发症。要随身携带零食、糖果等食品,一旦出现头晕心慌手抖等低血糖症状时,要尽快食用含糖食物,5-30秒能纠正低血糖,比如2茶匙砂糖、两粒糖果、一大勺蜂蜜、100毫升可乐。
出门在外:学会应对突发意外
出门在外,难保不会突发意外,遇到突发情况时切记不要光顾着慌张,学习一些应急技巧,以备急需时使用。
●出血
1.消毒:用清水及肥皂清洗伤口(仅限伤口较小),对跌倒擦伤或怀疑会沾上污物的伤口,注意小心消毒。
2.止血:让伤者坐在舒适的地方,安慰患者并抬高伤肢,用一块衣物盖住伤口,用手压在敷料上,施以适量压力,协助止血。
3.包扎:若伤口已经基本上止血,这时可用衣物包扎固定,请伤者休息一下,然后打电话寻求援助。
●心跳骤停
1.马上进行心肺复苏。将心脏骤停病人平卧在平坦的地方,急救者跪在病人的右侧,左手放在病人的前额上用力向后压,右手指放在下颌沿,将头部向上向前抬起,一面速请就近医院前来救治。
2.人工呼吸。抢救者右手向下压颌部,撑开病人的口,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用双唇包封住病人的口外部,用中等的力量,按每分钟12次、每次800毫升的吹气量,进行抢救。
3.胸外心脏按压。抢救者在病人的右侧,左手掌根部置于病人胸前胸骨下段,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两手的手指翘起不接触病人的胸壁,伸直双臂,肘关节不弯曲,用双肩向下压而形成压力,将胸骨下压4厘米至5厘米(小儿为1厘米至2厘米)。只有当病人呼吸、心跳恢复后才能以妥善方法护送到医院继续治疗。
●溺水
1.检查。将溺水者救至岸上后,应迅速检查溺水者的身体情况。
2.恢复呼吸通畅。由于溺水者多有严重的呼吸道阻塞,要立即清除口鼻内淤泥、杂草和呕吐物,然后再控水处理。
3.控水处理。首先,救护者一腿跪地,另一腿屈膝,将溺水者的腹部放在救护者的膝盖上,使其头下垂,然后再按压其腹背部。也可利用地面上的自然斜坡,将溺水者的头置于下坡处,或以小木凳、大石头、倒扣的铁锅等作垫高物来控水。其次,若溺水者呼吸已停,应在控水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急救者将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中段进行心脏按压,下压要慢,放松时要快)。
●骨折
1.注意防止伤员发生休克,不要移动身体的骨折部位,如果怀疑脊柱受损时,一般不要改变受伤者姿势。
2.对具体骨折的部位,小心用消毒胶布包扎,并按发生后的状态保持受伤部位静止。
3.在没有包扎用品的情况下,可就地取材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以减轻伤者痛苦,便于搬送。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