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忠
本报讯 “大力推进道地优质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引导中药材产业有序、有效、安全发展,成为我省高效生态的特色优势产业。”9月18日起在磐安连着举办的两场中药材行业盛会,传递出强烈信号:持续振兴中药材产业,促进山区农民增收和当地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组建全省技术服务团队,开展全产业链科技协作攻关,推进资源调查保护、开发利用,提升精深加工技术,推广应用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管控,创新“互联网+道地药材”产销模式等,取得明显成效。效益稳步提高,去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8万亩,总产量21.4万吨,总产值63.4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产区集聚明显,全省基本形成了新老“浙八味”为主的两大优势产业区,主要分布在磐安、东阳、武义等43个县(市、区);优势品种突出,建成近30万亩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基地,5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精品园,其中铁皮石斛、薏苡、山茱萸、温郁金5个基地通过国家认证。浙贝母、杭白菊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0%、50%,利用“浙八味”开发的中成药销售额达20多亿元;质量明显提升,制定并实施“三品”认证和二维码追溯管理,积极推进农药试验登记,推广安全加工技术,全省中药材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品”认证基地已达35万亩。
18日至19日,在磐安县政府、省中药材产业协会联合举办的浙江道地药材保护和发展研讨会上,来自省内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政府部门的代表以及药企药商、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就全省道地药材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提出了相应对策。
据省农业厅中药材领域首席专家何伯伟介绍,去年7月施行的《中医药法》,明确要求保护与发展道地药材。省农业厅通过申请保护“浙产药材”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培育中药材产业县(乡)和特色强镇,连续举办中国磐安药博会和中国千岛湖药交会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山区农民增收。
研讨会认为,我省保护发展中药材及“道地药园”工作,市场前景广阔。强调要再接再厉,鼓劲加油,积极振兴中药材产业,弘扬中药文化,创建中药材产业大省、强省,让中药材产业更好地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于19日开幕的第十二届中国磐安中药材博览会,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客商。为期3天的药博会,在向客商推介道地药材的同时,也是当地农民的丰收盛会。
磐安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磐安将坚持品种、品牌、品质“三品并重”,坚持政府、企业、市场“三方联动”,以“药”为媒、以“会”搭台,让中药材产业更好地助推药农增收致富,更好地助推中药材产业振兴,更好地助推新时代磐安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