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豪
本报讯 9月17日上午,在德清县阜溪街道的农耕博物园内,一派热闹景象:扫蚕花地、摊簧二小戏、木刻年画、箍木桶、竹编、十样景灯等系列非遗文化展演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由农民组成的11支队伍正在开展打蚕龙、负重挑担等多项农业技能比拼,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和欢呼声。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暨2018德清敬农节在精彩的表演中拉开帷幕。尽管下着淅淅沥沥的雨,也阻挡不了德清农民庆祝丰收的热情。“扫蚕花地”是一种颇具浙江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歌舞,起源于湖州德清,流传于湖嘉蚕区,通常由一女子边唱边舞,边上有人伴奏,唱词内容多为祝愿蚕茧丰收、叙述养蚕全过程,并表演扫地、掸蚕蚁、采桑叶、喂蚕、采茧等一系列与养蚕有关的动作,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伏羲编网,渔猎始丰;神农尝草,惠泽黎民……”开幕式上,随着《德清农耕赋》娓娓道来,人们以庆丰收的方式感恩自然的赠予、感恩土地的供给、感恩农民的辛劳,共同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集结篇《共赴·丰收时节》、文艺篇《家园·希望田野》及相关仪式,充分展示了德清田园农耕文化特色,体现了德清乡间淳朴的风土人情。
当天,在阵阵鼓声和唢呐、古琴等传统乐器的伴奏声中,当地农民参与了丰收市集、民俗表演、技能比赛、农事体验等活动。
张美林是丰收市集上展销灵芝的一位农民,他创办的德清武康兴农食用菌农场目前承包了100多亩竹山,主要在竹林下种植灵芝,发展林下经济。“丰收节活动太好了,免费为我们农民打了一次广告!”张美林说,现在灵芝的销售价格大约为每公斤1000元,还有上涨空间。
来自武康街道对河口村的沈根堂已经83岁了,是传统舞蹈鳌鱼灯的第三代非遗传承人,自小跟随父亲、师傅学习鳌鱼灯的扎制技巧、绘画和表演等技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鳌鱼灯的传承,多次进学校教学培养小传人。在这次丰收节活动中,他和其他9位从事农业发展及农业文化传承的农民一起获得“2018德清敬农奖”。他告诉记者:“这次丰收节活动弘扬了我们农村的传统文化,我多年的坚守也得到了肯定。”他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发挥余热,在传承好农村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更多热爱农村传统文化的年轻人。
“美丽田园,丰收幸福”,正如这次德清敬农节的主题,参加活动的农民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