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杨凌紫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浙江大地一派丰收景象:稻浪滚滚,橙黄橘绿,瓜果飘香……千里沃野正用最实在的方式,回馈广大农民一年的辛劳。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发端于农村的改革大潮波澜壮阔;40年来,广大农民从农村改革中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40年来,一条越来越宽广的丰收路已铺展开来……从1978年到2017年,浙江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元递增到24956元,并连续33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美丽田园,丰收满园。我们欣喜地看到,浙江农人正继续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引领,弘扬农耕文化,坚持高效生态,推进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富有浙江特色的丰收之路。
活力不断释放
改革助丰收
站在自家桑园里,今年65岁的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长兰村村民胡福良觉得,当了大半辈子农民,“太长见识了”:从20岁出头时在生产队出工挣工分,之后经历了包田种稻、植桑养蚕,成立专业合作社做蚕茧生意,承包村里的荒山种桑树,到如今与女儿胡芳共同经营“蚕宝宝乐园”,去年销售额达1300万元。
40年沧海桑田。今天,和胡福良有着同样感慨的农民很多很多。40年的改革推进,让浙江的农业,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生产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浙江是全国较早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的省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开,市场化改革取向不断深化,我省农业生产指导方针开始有了较为明显的转变。
1980年3月,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坚持“农、林、牧、副、渔并举”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推动着浙江农业开始走向粮经并举、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之路。
199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决策,全面取消了粮食指令性订购任务,把农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真正交给了农民。在“什么来钱种什么”理念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浙江农民不再满足于在“一亩三分地”里捣弄,开始摸索新的创收渠道,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2003年,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在继续追求效益的同时,突出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这个重要决策对浙江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引领着浙江农业在全国率先探索生态化发展之路。
2010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农业“两区”建设,着力破解“在哪里种田”“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等农业发展的时代之问。截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172个、面积819万亩,现代农业园区818个、面积516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粮食产量比面上提高7%以上,现代农业园区亩均产值比区域外高30%以上。农业“两区”建设,有效提高了浙江农业现代化水平。
……
改革在持续深化,活力在不断释放,浙江农民真正在泥土里刨出了“黄金”。2009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到去年,浙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4956元。
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我省农业发展的制度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生产关系不断适应和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逐步形成了更加高效、更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让农民“丰产”又“丰收”。
效率不断提高
科技助丰收
宁波市江北区洪塘镇鞍山村。今年63岁的毛如根,种了一辈子田地,至今对过去夏天抢收抢种的情景记忆犹新:头顶烈日,脚趟热水,肩挑背扛,衣服被汗水浸透又晒干,手上肩上磨出了血泡……这种靠体力的生产方式,不仅异常辛苦,而且效率还不高。
对今天的浙江农民来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机器换人”的大步推进,这样的辛苦已经大大得到了缓解。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撑、管理推动、机制创新等举措,大力推广新装备、新技术,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逐步实现了农业生产从依靠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设施化生产为主的转变,走上了富有浙江特色的农机化发展路子。
“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植保机等,农机种类越来越多,现在可以说种田基本靠农机,省时省力又省心。”毛如根说。
在大力推进“机器换人”过程中,粮食产业是我省机械化实现程度最好的产业。截至2017年底,我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74.9%,其中粮食烘干机械保有量达到8850台,居全国第三位,稻麦机烘率超过50%。
随着机械化不断推向深入,近年来,我省还充分发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电商大省的优势,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农业从机械化向智慧化跨越。
“真的可以说,科技给传统农业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过去我们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拿着手机动动手指,就能干成很多事。”衢州市翔龙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黄钢告诉记者,公司的猪肚菌已全部采用工厂化生产,厂房里安装了智能环控系统,通过手机APP,自己可随时对厂房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进行精准调控,猪肚菌生产不受风吹雨打影响,产量、效益非常稳定。
在提升硬件设施的同时,我省高度重视农技人才队伍支撑,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农技推广网络体系。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加强产业团队建设,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农技专家走向基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今,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新材料、新模式等被应用到农业领域中。农业数据库建设、农业智慧管理、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从生产、监管、经营到销售,浙江农业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对很多浙江农民来说,“掌上丰收”不再是新鲜事。
主体不断提升
创业助丰收
嘉兴碧云花园有限公司董事长潘菊明,是大云镇高一村土生土长的村民。2001年,他租下村里110亩机动田,种下了一批桂花树。如今10多年过去了,他的公司已发展成2200亩的现代生态农庄“碧云花园”,满园的花卉、蔬菜、水果,成了可供四方来客游玩的4A级旅游景区。
与潘菊明历经多年创业,小有成就不同的是,桐乡市石门镇墅丰村的青年来云峰,这几年迅速成了村里的“网红”。2013年,他放弃企业高薪待遇,回老家当起了农民,开种从省农科院引进的蓝莓。目前,他的蓝莓园年产量可达5万公斤,年销售额超300万元,而且近50%的产品通过网络销售。蓝莓园还带动了周边百余名剩余劳动力就业,拓宽了他们的增收渠道。
像来云峰这样的农业创业群体,在浙江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农创客。2015年以来,我省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需要,瞄准大学毕业生群体,通过政策引导、搭建平台、培育典型、加大宣传等多种手段,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业领域创业发展。
政府政策的强力扶持,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云峰”进入到农业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在我省农业舞台上日益活跃。截至2017年,全省农创客已由2015年的近800名上升到了1700余名,经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达到3.5万家。
这些农创客学历高、理念新、闯劲足,大部分有过城市工作经历,有较好的谋划决策、沟通协调、组织指挥和创新创造能力,注重以精细、生态、科学的生产管理,来强化农产品的绿色安全,通过提高品质来提高效益。
相比父辈,他们是全新一代。乘着时代东风,借助科技之力,他们用新的理念和模式干事创业,带领越来越多的农民增收致富。而他们自己也成为了浙江农业发展的重要收获和宝贵财富,他们不仅是浙江农业今天创业创新的生力军,更是浙江农业未来持续丰收、勇立潮头、走在前列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