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霙 文/摄
日前,从农业农村部传来好消息:青田杨梅、宁海白枇杷等我省7个农产品通过了由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专家评审。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是指对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进行登记保护。我省自2009年开始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截至今年7月,有64个产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其中水果22个。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后,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逐步提高。
蕴含农耕文化,彰显地域特色
20,19,18……9月初,云和县元和街道包山村村民赵志和每天都在“倒计时”。他在等待一个“奇迹”——他的4株老梨树,每株都挂着大大小小数十个套袋的果子,“这些果子马上就能摘了,这可是有100多年树龄的正宗云和雪梨树。”透过套袋的缝隙观察雪梨,赵志和满怀期待。
云和雪梨被云和人看作是福果。据云和县农业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云和雪梨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全省三大传统名梨之一。清同治三年(1864)刊《云和县志·物产》记载:“梨,俗呼‘消梨’,有名‘六月消’者尤甘脆。”云和雪梨作为经济特产大量种植,是云和籍革命先驱、光复会领导人魏兰先生和日本回国学者许学彬先生提倡实业救国的大胆实践。云和城郊的梨园绵延十几里,每至仲春,“双溪春水穿千户,万树梨花掩半城”,云和成为著名梨园。民国四年(1915),云和人王若浮用雪梨酿制了雪梨酒,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铜奖,名扬海外。1948年,云和雪梨大户高希鲁运了一批雪梨到杭州、上海,旋即轰动,水果商店纷纷打出“云和雪梨”品牌的霓虹灯广告,一时盛极。
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云和现有雪梨种值面积1.1万亩,年产优质商品梨5000吨,产值近1亿元。
如今,云和雪梨已成为云和农业的特色产业,老梨树成了山区农民的“摇钱树”。“云和雪梨”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定为“中华名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在我省,像云和雪梨这样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22种水果,是优质精品水果的代表,是悠久农耕文化和独特地域特色的集中体现。
严格申报流程,确保产品品质
每年夏天,葡萄上市之时,增产增收是许多农户的最大心愿。然而,在葡萄种植大县浦江,果园里挂果少的农户却喜上眉梢。原来,当地农户尝到了优质优价的甜头,不再一味追求高产,开始实行控产措施,提高品质。“以前,浦江的葡萄亩产4000公斤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最高亩产达6000公斤。”浦江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2015年,浦江出台《浦江县果园控产提质实施细则》,引导农户将葡萄亩产控制在1500公斤以下。控产提质后,浦江葡萄品质更好也更加绿色健康,在市场上赢得了口碑。如今,再普通不过的巨峰葡萄,浦江人却种出了不普通的效益:平均每公斤价格比同类果品要高出3元,农民每种一亩葡萄就能进账1.5万元。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葡萄已成为浦江农业的第一大产业,2013年,浦江葡萄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18年,浦江葡萄栽培面积达6.5万亩,产量约11.3万吨,产值达10.1亿元。“目前,浦江葡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范围为浦江县浦阳街道、浦南街道、仙华街道等15个乡镇(街道)现辖行政区域,今年有22个生产主体与县农业局经济特产站签订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对于‘浦江葡萄’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使用权,我们采用‘一年一审一公示’的方式进行严格管理。”浦江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有序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我省制定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报流程,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等渠道向社会公开。在申报受理环节,建立了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共同参与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协商机制,严把入口关。在现场核查环节,培养了一支69人的专业核查员队伍,深入企业、基地,现场核查推荐产品申请主体、地域范围和产品特性的符合性和真实性。在品质鉴评环节,邀请省市县三级专家共同把关,确保登记产品地域环境、人文历史、产品品质的独特性。
开展专项行动,查处“李鬼”产品
近年来,随着奉化水蜜桃声名远播,一些外地桃子套着“奉化水蜜桃”的黄袋,放入奉化水蜜桃的包装箱流入市场,影响奉化水蜜桃声誉,扰乱市场。
日前,宁波市奉化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奉化各大桃子批发市场和摊位进行突击检查,查到外地桃冒充本地桃摊位两家,共没收桃子约70公斤。一般市场上,正宗奉化水蜜桃的售价为每公斤24元,而外地桃子只要每公斤15元左右,长相也更鲜艳红润,它们套着奉化农产品地理标识的套袋,很容易骗过外地游客。
“奉化本地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假的,但是来溪口的游客看到乡镇道路上、高速路口边的水果摊有桃子,下车买得很多。”奉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稽查大队执法人员告诉记者,为了蒙混过关,还有人专门收破旧的奉化水蜜桃黄袋。“这种行为侵犯了‘奉化水蜜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权益。”该执法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局已将查到的供货商移交当地市场监管局,并对辖区内的两家违法桃子摊位进行立案处理。
近年来,我省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连续4年开展全省“三品一标”规范提质百日专项行动,连续2年采用市地交叉督查方式开展综合检查,2018年上半年全省共出动检查人员1380人次,检查基地企业386个,抽检产品1239余批次,并处置不合格产品4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