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浙江林业

“一村万树”、种珍贵树、森林提质……

浙江高水平推进国土绿化美化

  □本报记者 曹丽娟
  进入新时代,人们对国土绿化的需求,已从绿化、彩化、美化的“颜值”追求,上升为生态化、功能化、文化的价值追求。正是为了满足这种新需求,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了《浙江省高水平推进国土绿化美化行动计划(2018-2022年)》(详细报道见今日B2版)。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全省构建起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备、效益显著的国土绿化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大花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高水平,对应的是深厚的现实基础。最近几年,浙江在推进国土绿化美化上打出了“组合拳”。
“一村万树”,补齐绿化造林“短板”
  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的“楠木村”;万田乡的“桂花村”……自去年起,柯城区开始推行“一村万树”绿化模式,利用农村边角地、废弃地、荒山地、拆违地、庭院地“五块地”见缝插绿,一个村主栽一种树,种植量在1万棵以上。一年下来,全区“种”出了一个个“一村一品”村。
  今年上半年,省里印发“一村万树”三年行动计划,以1个村新植1万株树行动为载体,大力发展珍贵树种、乡土树种,持续加快农村绿化步伐,优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该行动计划启动后,各地及时部署,强力推动。衢州市去年就出台了“一村万树”三年行动实施意见,提出3年创建示范村600个以上、种植珍贵树1000万株以上;湖州市自加压力,将示范村从50个增加到100个,推进村从300个扩展到全覆盖。各地在资源整合上也相当给力。宁波市今年安排“一村万树”建设资金1170万元,平均每个示范村补助30万元以上,同时明确,今后每年安排资金1050万元,加上原先每年用于珍贵树培育投入的350万元,为顺利推进“一村万树”提供了强有力的资质保障;杭州市安排珍贵彩色示范林专项资金1080万元,对沿江两岸、交通要道两侧、集聚区周边等区块珍贵彩色示范林建设给予补助。
  记者从省林业厅了解到,今年全省拟建示范村346个,是计划数300个的115.3%。截至目前,这些示范村新植各类乔木490万余株,平均每个村植树1.41万株、增绿274亩。全省落实推进村3174个,比计划的3000个多出174个村,新植各类乔木1450多万株,其中珍贵树种占到近50%。
  平原绿化历来是我省绿化造林的“短板”。“一村万树”行动无疑给平原绿化提供了一个新载体。据省林业厅统计,2017年全省共完成造林更新面积28.7万亩,是年度计划的148.1%。近5年,浙江大地新种植各种树木约5亿株。省级森林城市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
种管结合,力求种一片成一片
  要全面推进高水平国土绿化,需要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绿化苗木来保障。
  省林业厅副厅长杨幼平近日在浙江经视时政节目《有请发言人》中说,近几年在推进全省新植1亿株珍贵树行动中,林业部门采取多种手段,较好地保障了优质苗木的供应。一是充分发挥林业保障性苗圃的骨干作用。目前,已构建比较完备的省市县三级林业保障性苗圃体系,市级以上林业保障性苗圃达到50家,而且省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培育容器苗,近两年又新增1000万元用于增强苗圃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充分利用市场信息,逐步推进苗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更多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效益的珍贵彩色树种,尤其是乡土树种植根于浙江大地。
  绿化造林,三分种七分养,如何保证种一片成一片?首先是把好设计关。设计方要有营造林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其次是把好种苗关。使用2-3年以上的壮苗,有条件的使用容器苗。树形要好,苗木要带土球、少断根。第三是把好施工关。推行工程监理制,实行分片包干和挂钩联系责任制度,严格实行“一造管三年”的管护制度,防止和杜绝“重造轻管”现象,切实提高成活率、保存率,确保种一片、成一片。种树还要观天时,根据不同树种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时节进行植树造林。也要懂地利,不同树种对土壤有不同要求,要根据不同土壤条件选择不同的树种。要合理配置,构建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复合式立体绿化体系。最后是把好验收关。大力推广第三方验收的做法,规范验收标准和程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切实提高绿化造林质量。
种珍贵树,森林有“颜值”增价值
  在建德寿昌林场绿荷塘林区,藏着一个面积达6842亩的楠木森林公园,里面连片遮天蔽日的天然楠木林,树干挺拔,全国罕见。
  建德作为全国第一批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市,结合森林村庄、古村落保护、星级社区创建等工作,大力发展薄壳山核桃、银杏、榧树、香樟等珍贵树种。
  在桐乡乌镇,悠悠小河畔,大叶榉、香樟成荫,向世人展示着江南水乡独有的韵味。
  这些年,我省种植珍贵树的热潮可谓是一波又一波。早在2008年,我省就开始实施“千万珍贵树种发展行动”,2016又启动了“新植1亿株珍贵树五年行动”,编制了《浙江省珍贵树种资源发展纲要(2008-2020)》。在2016年的省两会上,“新植1亿株珍贵树”作为我省“十三五”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据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适合我省培育的珍贵树种共有78种,主要包括南方红豆杉、红豆树、花榈木、浙江楠、香榧、银杏、降香黄檀等。
  杨幼平说,近几年,我省林业部门主要是建设好“三片林子”:一是建好彩色林。以两路两侧和“四边”区域为重点,实行沿线连片整体推进,培育以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的季相分明、景观优美的多彩森林。二是建好健康林。通过主动调整,增加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比重,从根本上遏制森林病虫害发生。三是建好珍贵林。通过新建或定向培育,培育优质大径级用材林,建设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发展材质优良、市场价值高、培育潜力大的珍贵树种。
  除了种好“摇钱树”,还要种好“生态树”“文化树”。种好“生态树”,就是以发挥生态功能和提升景观水平为目标,在保护好现有乡村风貌的基础上,将绿化建设与地形地貌、风土人情等有机融合,通过新建、补植、改造等方式,以村庄内部的“四旁”植树、进村公路河道绿化、村庄周边山体绿化为重点,大力种植珍贵树、乡土树、彩色树,提升村庄绿化品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种好“文化树”,就是以普及森林生态文化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为目标,依托当地传统习俗和历史文化,充分挖掘森林、湿地的文化内涵,以义务植树活动、古树名木保护、森林教育体验等为载体,把森林文化融入乡规民约、家风家训、村风村貌,增强“植绿护绿爱绿”意识。
  据林业部门统计,仅2017年,全省新植珍贵树木2445.4万株,是年度计划的111.1%。
森林富民,实现“一亩山万元钱”
  在国家级生态乡镇庆元县贤良镇岱头林场的一片竹林里,返乡创业青年吴淑梅2016年种下的名贵中药材三叶青,今年到了收获季。“以每亩山地1500袋、一袋三叶青收获2两、每斤三叶青售价275元计算,一亩山地纯收入超过5万元。扣除风险因素,保守估计我每亩三叶青收益3万元。”吴淑梅说。
  近年来,我省林技人员围绕林业主导产业与优势特色产业,集成立体种植、仿生培育、生态循环等先进技术,探索总结出毛竹生态覆盖,香榧、薄壳山核桃高效生态栽培,林下竹荪、三叶青、多花黄精、山稻套种等十大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了林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为十大模式制定“套餐化”“菜单式”技术方案,让林农“看得懂、学得会、干得成”,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单一产品过剩导致相互压价的现象。
  浙江森太林果公司高效生态栽种香榧2000亩,亩产值超万元;缙云山川绿野笋业合作社竹林里套种竹荪亩产值达2.1万元;磐安县大力发展林下套种三叶青、白及等中药材4万余亩,亩均产值1.3万元……在政策引导和行政推动下,“一亩山万元钱”惠及千家万户。
  2017年,全省新建香榧高效生态栽培、林下套种三叶青、铁皮石斛仿生栽培等十大模式示范基地7.1万亩,辐射推广14.5万亩,实现了亩收入1万至5万元的目标,为林农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