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被誉为“织中之圣”。缂丝从宋代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至今仍然被作为高级工艺品生产、收藏。缂丝工艺原本盛行于江浙一带,但如今除了苏州还在坚持这一工艺外,其他地方几乎绝迹。而在德清县乾元镇,仍然有人坚持生产缂丝制品,执着传承着这项珍贵的工艺。
今年45岁的柯翔祥是乾元镇本地人,父亲是德清工艺美术厂的图案设计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厂主要生产日本和服腰带并出口,是当地的龙头企业。随着企业改制分流,美术厂从集体所有制分成了数家私营企业,在鼎盛时期,全县大大小小同类工厂达到十几家。后因种种原因,浙江的缂丝行业一度没落,缂丝厂纷纷关停,手艺人也纷纷转行另谋出路。
“我从小在美术厂长大,跟着父亲学图案设计,对缂丝的整个生产工艺和流程耳濡目染,渐渐有了感情。”长大后的柯翔祥成了一名缂丝从业者,在美术厂帮过忙,也曾自己开厂创业。两年前,得知工艺美术厂即将关闭,不忍缂丝工艺在德清消声匿迹的柯翔祥选择接手,并改名为“缂丝工坊”。
“缂丝工坊”坐落于乾元镇一幢老旧厂房内,整个车间只有七八个工人在工作,他们都是柯翔祥四处觅来的退休老艺人。“很少有人愿意来学这门手艺,不仅因为收入微薄,还因为学习周期漫长,掌握基本工要半年时间,熟练操作起码一年,织出高档缂丝则需要3年以上的积累与沉淀。”柯翔祥说。
柯翔祥一边介绍,一边坐到缂丝机前演示。不同于刺绣和织锦,缂丝一般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即以生丝为经线,各种彩色熟丝为纬线,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而成。只见他脚踩缂丝机踏板,经线上下翻动,手上的梭子迅速穿过,起起落落间,犹如雕琢缕刻般效果的花纹逐渐显现。
繁复的工艺使得缂丝只能由人工织造,无法完全用机器替代。“一个工人每天只能织出鸡蛋大小的花纹,制作一把缂丝团扇则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柯翔祥说,缂丝自古有着“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但也同时陷入了无法量产、市场萎缩的窘境。
近年来,以和服腰带为主营业务的利润不断下跌,转型迫在眉睫。一年前,柯翔祥开始探索制作团扇、香囊、台屏等多种缂丝文创产品,并积极参加各种民俗文化活动。
精美绝伦的缂丝工艺品吸引了乾元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注意。在文化站的帮助下,柯翔祥的缂丝工艺成功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柯翔祥也成为缂丝工艺的县级非遗传承人。
眼下,柯翔祥开发的缂丝文创产品越来越多,客户以北京、广州等地的华侨为主,还有不少博物馆、图书馆、民间收藏馆找到柯翔祥定制产品。“我了解到,一些美院高校已经开设了丝绸纺织相关课程,不少大学生对缂丝也很感兴趣,他们是缂丝工艺传承的新希望。”柯翔祥对缂丝行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叶诗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