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希师 文/摄
山地蔬菜是浦江县的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浦江县通过提升基础设施、创新生产技术、创建示范基地等举措,全面推进蔬菜产业跨越式发展。2017年,浦江全县蔬菜种植面积6.79万亩,总产量11.68万吨,总产值2.69亿元。其中,山地蔬菜面积就有2.7万亩,总产量6.21万吨,总产值达1.37亿元,占蔬菜总产值的50.9%,且良种覆盖率高达95%以上。
绿水青山带来生态红利
“这批菜是运到外地的,现在城里人很喜欢吃我们这的高山蔬菜!”浦江县杭坪镇寺坪村高山蔬菜基地的农民告诉记者,从6月底开始,他们就格外忙碌,每日起早贪黑在菜地里采摘蔬菜后分装发货。
位于浦江县壶源江上游的杭坪镇,是浦江县高山蔬菜主产区。高山蔬菜已成为该镇农民致富的重要门路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大批蔬菜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这些合作社依托当地的地理优势,扩大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规范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如今,杭坪镇的高山蔬菜不仅在浦江当地有很高的知名度,还“走进”杭州、上海等地的大型超市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天下午,都有我们的新鲜高山蔬菜发往杭州联华超市,日发货量有8—10吨。”浦江葛老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葛可流对记者说,他家300多亩田地全种上了高山蔬菜,品种非常多,有茄子、长瓜、黄瓜、四季豆等10多个品种。“估计今年亩收入有8000元以上,种菜效益还是很好的。”葛可流开心地说。
浦江县农业局蔬菜办主任高安忠介绍,浦江高山蔬菜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收益,得益于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客户的认可度高。近几年,浦江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山地蔬菜的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农户种植山地蔬菜的积极性和热情。
创品牌打出金招牌
两亩番茄地,一年种出16万元。浦江县杭坪镇大塘村村民李国强和妻子陈顺仙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种植高山番茄10多年,通过精细管理,打出了“大塘云鼎”品牌,创造了一个番茄奇迹。
走进李国强的番茄基地,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整洁,难得见到杂草和多余的番茄枝叶,只见一个个饱满而有光泽的番茄挂满枝头。虽然只种了2亩地的番茄,但李国强夫妻俩基本天天都“泡”在田里,修剪枝叶、绑蔓、清理杂草。“我们现在不打算扩大种植规模,怕规模大了管理跟不上。”李国强说。
“去年,我们每亩日均产出番茄500余斤,全年收获番茄4万余斤,获得经济收益16余万元。”陈顺仙告诉记者,高效益来自于精细化管理,提高品质,创出品牌。“我们的‘大塘云鼎’番茄现在已经打响了名气,一般都是客户上门采摘,还有一些由农贸市场、单位食堂统一采购。有些客户一来就要摘两三百斤回去,甚至杭州、上海都有一些客户慕名前来。”陈顺仙说。
在摸索出高山番茄种植技术后,李国强还不忘带领村民一起致富,他运用自己多年摸索出的番茄种植经验指导大塘村村民开展番茄种植,现在,该村在省农业科学院的帮助规划下,已经成为浦江县的高山番茄专业村。
技术扶持推进产业兴旺
这两天,在浦江县良超家庭农场,到处都是农民忙碌的身影。农场负责人陈良超告诉记者,基地每年4月开始种茄子,现在已经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市场拥有了一批稳定的客户。“我的茄子能够种得好,主要还是选种和技术到位。”陈良超告诉记者,他有150亩的茄子种植基地。基地全部采用嫁接苗,由“引茄一号”品种做接穗,“托鲁巴姆”种子作砧木嫁接。“这个品种的抗病性很好,我们基地茄子的死株率只有2%左右。”
记者从浦江县农业局了解到,近年来,该县山地蔬菜产业依托科技支撑,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十分显著。“我县各蔬菜基地还开发种植多种反季节高山蔬菜,一年四季都有新鲜高山蔬菜上市,在弥补了大中城市淡季蔬菜供应不足的同时,菜农收入大大增加。”高安忠对记者说。
今年,浦江县蔬菜产业推出了“三分六统”新型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分户管理、分户采摘、分户结算以及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栽培、统一药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方式,在省工节本的同时实现提质增效,生产安全、绿色、纯天然蔬菜,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实现农户增收。
近日,在浦江县大塘村高山番茄安全生产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在将刚采摘的番茄的末端蒂头剪去,便于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