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非遗”油纸伞,撑起乡愁和致富一片天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戴望舒的诗中,那把油纸伞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如今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毕六富等一批老匠人通过传承创新,在保留油纸伞经久耐用可做雨具的核心工艺基础上,将传统文化元素、时代审美元素融入其中,让那一把把散发着桐油清香、集古典韵味与时尚魅力于一身的油纸伞又重回人们的视野。
  子承父业:油纸伞艰难传承
  走进分水镇油纸伞厂,只见一位精瘦的大伯,在纸伞生产车间里给几个小学生讲解油纸伞工艺和现场示范制作。这位大伯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毕六富。
  毕六富的父母都是伞厂工人,毕六富的父亲10多岁开始学做伞,时间长了,锯托、穿纹、网边、糊纸、扎工、晃油、箍烤……从制作伞架到敷伞面,每一道工序他无不精通。小小的毕六富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15岁就加入到了制作油纸伞的行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尼龙折叠伞的兴起,完全依靠手工精雕细琢的油纸伞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短短一二十年间,全国手工油纸伞生产企业纷纷关门停产,分水伞厂也随时面临着倒闭失传的危险。
  1994年,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接任伞厂厂长的毕六福决定另寻生路,不让这一古老工艺失传。在毕六富的带领下,分水油纸伞厂在风雨飘摇中一路走来,并最终成为目前全国仅存的一家手工油纸伞厂。
  慢工细活:油纸伞需90多道工序
  泸州分水油纸伞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全手工制作的油纸伞,从备料到最后的晾晒,制作一把伞要经历9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历时半个月。”毕六富说。
  手工油纸伞的工艺非常繁琐,制作雨伞伞骨的坯子和衬子,必须选3年以上且生长地向阳的楠竹,以确保其柔韧性。这些楠竹要锯成50厘米长短,去掉节疤、刮青……仅坯子和衬子的制作,就有20多道工序。制作手柄、木柄和伞托,要选杉木等材料。为免使用中干燥开裂,材料会经过精心泡制,溶解掉其中的胶质。
  分水油纸伞的技艺精华,在于伞面手工皮纸的使用、石版印刷图案以及桐油的使用。这种手工皮纸的原料以楮树皮为主,有韧性、吸油性强,很适合做雨伞伞面。而手绘图案和桐油石印则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两项制作油纸伞的传统工艺,堪称“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石版印刷,就是利用石材吸墨、油水不相溶的原理,快速给伞纸印上精美图案。
  在糊雨伞的过程中,工匠会在胶水中兑入豆浆,以让纸面更加平整。糊好的雨伞先阴干,再以七八十摄氏度的温度烘烤、定型,最终刷上桐油,串上五色丝线,一把伞才算制作完成。
  毕六富骄傲地说,这种纯手工制作出来的油纸伞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伞顶五级风中行走不变形,使用3年以上都能够不破损、不漏水。
  传承创新:“非遗”油纸伞走向春天
  2008年3月,分水油纸伞进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2009年2月,毕六福带着油纸伞参加了文化部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展。展会上不仅有花色品种齐全的静态展品,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场生产演示。在分水油纸伞展览区,古老的木架、油亮光滑的大理石印版、兑色桐油桶、棕刷等各类制作工具进入人们的视野。手绘图案和套色石印工序繁复,古老而又时尚,让观众发出阵阵惊叹。
  原来的分水油纸伞图案单一、色调单一,都是以大红伞为主。“虽然大红伞被人们视为吉祥之伞,但传统的民间工艺必须在保留其核心工艺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发展融入更多时代审美元素,不断更新产品结构,才会焕发出生命力。”毕六富说,自油低伞跻身“非遗”后,他就从增加伞面图案入手,订婚、结婚、祝寿、祭祀用时图案已不再单一。用于婚聘的油纸伞图案是“龙凤呈祥”“牛郎织女”“天仙配”,恭贺孩子出生的是“二龙抢宝”“喜鹊闹梅”“仙女散花”,生日馈赠则是“百鸟朝凤”“不老松”“八仙过海”等。
  近年来,毕六富还打破了数百年来分水油纸伞在人们心目中定格的模样,以青花为主打图案的八角伞,以传统戏曲、胖娃娃为主打图案的年画伞等,都让人耳目一新。这些油纸伞在保留传统油纸伞经久耐用可做雨具的核心工艺基础上,将传统中国文化元素、时代审美元素融入其中,走上了礼品型、收藏型、精致型的发展道路。
  精准扶贫:油纸伞成脱贫致富新产业
  每天上午8时前,分水岭镇泸南村贫困妇女李雪梅就来到分水油纸伞厂,开始一天的忙碌,或锯托、穿纹、网边,或糊纸、扎工、晃油,忙得不亦乐乎。一个月下来,李雪梅靠着做油纸伞有超过3000元的收入。如今,在毕六富的油纸伞厂工人中,像李雪梅一样的贫困户就有26个,分水油纸伞俨然变身为一个脱贫增收的富民产业。
  毕六富说,近几年分水油纸伞走俏国内外市场,油纸伞的需求量大增。面对用工需求量的增大,分水岭镇党委政府把分水油纸伞作为正在推进的脱贫攻坚中一个扶贫产业来扶持。政府除了在生产厂房扩建上给予一路绿灯外,在油纸伞制作技艺培训上,也拨出专款进行支持,每年培训学员都在100人左右,让一个个贫困群众走上了制作油纸伞的脱贫增收路。
  如今,那把只有在怀旧时才会被人们想起的油纸伞,在毕六富这代油纸伞制作传承人的努力下,正以一种崭新的形象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销量也逐渐增大。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年年油纸伞销量都超过10万把,销售收入达1000多万元,让30多个精准贫困家庭陆续走上了脱贫增收的小康路。
(摘自《农民日报》 超文 陈鑫何启思/文 2018年8月1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