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一条通村路 两样情和景

——从乡村通行看浙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本报记者 李曜清
  简简单单一条路,由来故事一箩筐。早年间,地处深山的天台县雷峰乡,山路崎岖狭小,外出极为不便。“记得小时候,父亲因病急需送县城医院,不得不喊人抬着走了4个钟头的山路。”今年68岁的雷峰乡黄家塘村老支书范义勇回忆说,直到1978年前后,雷峰乡才有了通县城的泥石公路,每天只有一班往返县城的客车,常常是人挤人,颠颠簸簸。2003年,修起了像模像样的公路,开车去县城只需半个小时。“就在上个月,全县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村里每天有好几班公交车往返。想去城里,坐上班车就是,变化可真大啊。”“以前,环境也是脏乱差,村里多是烂泥路,路边是猪圈和露天粪坑……”今年40岁的罗迅雷记忆犹新。这种境况直到2008年才明显改善。在上级的扶持下,雷峰乡全面实施乡村康庄工程,修建了30公里的村道,翻建了两条县道,扎实改善乡村环境……“想致富,先修路。我们决心借力康庄工程,改变乡村面貌,发展经济。”时任乡“康庄办”主任的庞坤龙全程参与了这项工作。到2017年,全乡人均年收入达20697元,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今年上半年,全乡1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128万元。“一通百通,旧貌新颜”。从4小时到半小时,从泥石路到水泥公路,从单一农业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雷峰乡从“山里村姑”出落成“大家闺秀”。路边的猪圈和露天粪坑不见了,村村建起了卫生公厕,破旧农房修葺成崭新村居,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乡覆盖。旅游业日趋红火,大爱城欢乐谷景区热闹异常,不少外出经商的农民回村开起农家乐。当地人的出行方式,从自行车、拖拉机、摩托车,升级换代成小汽车。生于改革开放元年的罗迅雷深为感慨:农户越来越富裕,日子越来越美好。
  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更多人爱上了雷峰乡的青山秀水。往日少人问津的蜜梨,因为蜜梨文化旅游节卖火了;一元钱就能认租的高端民宿,在朋友圈刷爆了。每到周末,来自甬、沪等城市的自驾客特别多,到了暑期,旅游客车络绎不绝。“为了应对与日俱增的客流,乡里正计划拓宽主要道路,方便旅游大巴进出,并新建几处停车场。”雷峰乡农办主任陈定梁说。
  放眼全省,浙江的交通事业获得了空前发展。2003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乡村康庄工程”,3年后,实现了全省所有乡镇通等级公路,2011年实现了全省农村公路“村村通”。2017年,又提前3年实现建制村客车“村村通”。15年来,全省累计投入2000多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万公里,正朝着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迈进,农村交通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
  浙江农村道路建设质和量的飞跃,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了基础。至2017年底,全省97%的建制村完成了村庄整治,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实现建制村全覆盖,90%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呈现了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格局。
  40年间,路好了,人“活”了,家富了,村美了。一条乡村路,带活了一方经济,造福了一方乡里,拉近了城乡距离。今日农村,正变得让城里人更向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