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温州农村改革发展40年的成就与启示

  •   □谢小荣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农村改革与发展已走过了40年光辉历程。在40年的农村改革伟大实践中,温州农村长期处于改革的潮头,承担着改革探路者的使命。在过去的40年间,温州农村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广大农民逐步走上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道路。温州农村改革的创新实践,不仅为温州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且为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全国实现经济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改革开放40年温州农村发展的成就与变化
      (一)农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发展。40
    年间,温州市的农业发展,以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效益为抓手,逐步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实现了小规模分散型农业向规模集约型农业的转变;以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推进贸工农一体化,实现了生产型农业向产业化农业的转变;以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为主线,推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实现农业小生产向基地化大产业的转变;通过不断培育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促进资源和要素配置的市场化,实现了自然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变;通过不断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提高现代农业的装备水平,实现了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向先进的设施农业转变;通过不断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效用,丰富农业内涵,实现了农业传统功能向综合全面开发转变。
      (二)农村经济实现了从单一农业经济向一二三产业全面繁荣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温州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地区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13.2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5453.2亿元,年均增长13.5%,人均GDP从238元增加到59306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结构由1978年的42.2∶35.8∶22.0调整为 2017年的 2.6∶39.4∶58.0,温州已从落后的农业社会迈向发达的后工业化社会。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温州区域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乐清、瑞安、苍南三个县(市)跻身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农村电商、物业经济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三)乡村建设实现了从传统村落向新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嬗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强化,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到2017年底,全市建成美丽乡村标杆乡镇10个,风景线13条,特色精品村102个、3A景区村25个,美丽田园2.3万亩,美丽庭院示范户1000户。全市建制村实现客车“村村通”。一批全面小康示范村和文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正在浙南大地崛起。
      (四)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实现了从普遍缺失向基本覆盖的跃迁。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2003年之后,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要求,温州市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通过“攻三通(通水、通电、通路)、破三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农村各项民生事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公共服务开始向农村全面覆盖。
      (五)农民生活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到小康富裕的巨大跨越。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质量全面改善。从农民年均纯收入增长情况来看,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154元,是1978年113元的222.6倍。40年间,平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1978-1987年,温州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基本在0.6-0.5之间,属于基本温饱阶段;1988-2013年,温州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基本在0.5-0.4之间,属于小康阶段;2014年以来,温州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0.4-0.3之间,表明农民生活水平已进入富裕阶段。(六)农民群体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型社会公民的深刻转变。改革开放40年来,温州大量农民走出世代耕作的乡村田野,成为温州民营经济的中坚力量。由于温州非农化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温州农民在非农化的分化过程中不是一元化地成为城市产业工人,而是实现了多元化的社会流动和身份转换,包括不同产业间的职业转换、不同所有制的单位之间流动和跨区域流动。如今,各行各业,天南地北,到处有温州农民创业的英姿,温州农民已真正蜕变为社会公民。(七)农村治理实现了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历史变革。40年间,温州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广大农村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政治文明的阳光,听到民主政治进步的足音。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民主政治制度的全面实行为主要途径,温州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地位作用普遍得以实现。温州农村40年的生动实践和探索,不仅走出了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农村和谐发展之路,同时也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当前,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正在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必将更有保障。(八)扶贫开发实现了从解决区域性贫困到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的跨越。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温州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从实施“八七”扶贫攻坚、到推进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从组织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到“共同跨越六大行动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从解决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到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温州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扶贫措施越来越精准,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成效越来越显著。到2015年底,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农村低保标准超过5500元。2016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10607元,同比增长19.2%。
    温州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温州40年的农村改革实践探索,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成功案例,为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今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永葆改革创新的激情。敢闯敢冒、敢为人先,是温州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象概括和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大胆解放思想,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观念、旧思想、旧框框,率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温州为全国农村改革开创了很多历史先河,同时也给自身发展带来了先机。温州农村改革的实践表明,解放思想,始终是发展的先导,思想解放一些,发展就向前一步,思想超前一步,发展就领先一步,思想的大解放才能带来经济的大发展和社会的大进步。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为人民,农村改革为了农民过上更美好生活。改革靠人民,农村改革主要依靠广大农民。温州农村改革始终牢牢把握将保障农民权益作为主要基点和基本取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努力形成一种让更多农民受益的工作导向,使改革本身成为最大的“公约数”。一方面,改革出发点瞄准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通过承包地确权固化保障农民承包权益和财产权能,通过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明晰农民产权关系及份额;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农民充分参与机制,把农民自愿参与、民主决策作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不仅确保改革过程向农民公开,而且很多涉及村民利益的事情也交由农民自己讨论决定。
      (三)始终坚持因地制宜,注重规范性和差异性的结合,走有自己特色的路子。40年来,温州始终坚持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切合实际的具体措施办法。这是“温州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结合实际,及时调整和完善改革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保持一种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注重规范性和差异性结合是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革的科学要求,是温州农村改革取得一系列成效的重要因素。规范性是确保改革平稳运行、风险可控的基本要求,差异性则是解决改革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只有坚持规范性和差异性结合,才能使改革平稳推进。(四)始终坚持公平正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按照价值规律办事,实现资金、资源、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温州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方面,主要做法是“三放一规范”(放开价格、放活流通、放权企业、规范政府行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关键在两个层面:一是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上使市场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二是在公共服务供给上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五)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温州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够顺利实现历史性跨越,最根本的就是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率先启动和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较早实施和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积极探索顺应发展整体、符合温州实际、体现农民意愿的“三农”工作路子。40年的实践表明,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是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农业是弱势产业这一实际,温州建立了一整套财政投入引导机制,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对全市“三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六)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注重改革的综合性和系统性。40年来,温州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使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以发展乡镇企业为主要特色的工业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要特色的城市化、以发展专业市场为主要特色的市场化,这独具特色的“三化”之路,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温州实践。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增强,每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影响,同时又需要其他改革的协同配合。只有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才能最终形成改革的强大合力。(七)始终坚持创业创新,秉承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共生共赢的文化品性。温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发地,也是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发祥地,还是“三位一体”农村合作体系建设的先行地。温州农民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合作意愿强烈,合作需求迫切,创新共生、合作共赢是必然选择。40年的改革发展实践告诉我们,改革最本质的要求是创新,创业与创新相辅相成。创业富民,就要继续推进全民创业,努力提高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创新强市,就要继续推进全面创新,激励人们争当创新勇士,提高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善于分工合作,乐于使用合力,以提高创新绩效,是时代的新要求。要坚持以“创新共生”的战略思维和“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提高。(八)始终坚持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把加强党的领导、乡村社会管理、村民自治有机统一起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完善党管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进社会治理领域制度创新,形成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合力。温州农村改革发展之所以能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关键是坚决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适度倾斜,在资金投入上加大保障,在公共服务上及时延伸,积极探索健全乡村振兴红色领航的有效机制。
      作者系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浙江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近期,各地农民抓紧农时,冒着酷暑下田劳作,田野上生机勃勃,一派繁忙景象。图为乐清市城东街道农民正在“农光互补”发电基地给“彩色水稻”施肥。 蔡宽元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