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5点不到起床,带上农具来到大棚里,播种、施肥、除草,直到9点左右回家休息;下午3点左右,继续来到大棚里耕作,一直到太阳下山……这是浙江农林大学农学专业2017届毕业生、龙泉市大汪村“乐正越果”家庭农场负责人彭求这几天的日常,这样的工作安排,可以避开中午最热的一段时间。虽然辛苦,但彭求却很享受这样的生活,用自己的所学,为乡村振兴贡献一分力量。
农民的孩子读农学
2013年,龙泉男孩彭求考上了浙江农林大学农学专业。农民家的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竟然还报考了农林大学的农学专业,这让很多亲戚朋友不可理解:“作为农民的孩子,你深知做农民这么辛苦,怎么还考这个专业?”
彭求回答:“如果农民的孩子都不愿意从事农业,那么农业的未来还能靠谁呢?”
进入浙江农林大学后,彭求对农业的兴趣进一步增强,经常跟着老师学习农作物栽培技术,积极参加与农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彭求并不死读书,除了学习、开展一些农业方面的调研活动外,还经常和同学一起开展创业活动:做家教、搞培训、组织旅游……
一边学习一边创业的生活很充实。大学期间,彭求不仅专业学得很扎实,而且在创业方面也取得不少成果。别的同学大学4年会花家里不少钱,彭求大学4年基本没花家里的钱,还攒下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大学期间创业,其实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积累经验。”彭求说,自己毕业后敢于积极投身农业创业,就是因为在大学期间通过参与各种形式创业,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从事农业创业充满信心。
2017年,彭求大学毕业后准备创业,但父母觉得做农民风吹日晒太辛苦,坚决反对彭求回乡“做农民”,孝顺的彭求只好在老家找了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
回乡投身农业创业
虽然在企业工作旱涝保收,而且也是彭求对口的现代农业企业,但他觉得不开心。因为在彭求看来,当农民并没有什么不好,现在又正遇上“乡村振兴”的好时候,自己一定要把握好机遇。
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彭求毅然决然辞去稳定的工作,背起锄头下了地,“人一生最幸福的莫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喜欢农业创业,就应该趁着年轻马上行动。”
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也学了系统的农业知识,但真正干起来,还是困难重重。亲戚朋友不理解、创业资金不足、劳动力不足、土地难整合,都是彭求创业道路上的一只只“拦路虎”。
亲戚朋友不理解,那更要努力做出成绩。他拿出自己大学期间创业和毕业后工作积累的所有资金。缺少劳动力,就尽量“机器换人”,在忙的时候才雇人帮忙。
凭着拮据的创业启动资金,彭求在大汪村流转了十几亩地,经过缜密的市场调研后,选择西瓜等合适的种植品种。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他自己搭建种植大棚,从深耕整地、选种育苗、建造滴灌到配置有机肥无机肥比例、改良土质、测算农药安全用量,事事亲力亲为,从今年3月份开始,彭求正式做起“职业农场主”。
创业路越走越顺
彭求的“乐正越果”家庭农场就这样办了起来。彭求说,农场注册时取名“乐正越果”,旨在提醒自己“规规矩矩做农业,怀守仁心做农业”,让人们吃得放心。
每天起早摸黑,撸着袖子,穿着雨靴,弯着身子在地里打理各种农作物,同时他还在全村带头引进各种种植技术,装配滴灌设备、引进播种机……这些大大提升了彭求的劳动效率,所以他只在采收等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关键时期才雇几个人,平时除草、施肥都是自己上阵。
如今的“乐正越果”家庭农场,已经拥有10个大棚,10多亩地,最近一段时间的西瓜销售完后,彭求也基本收回了前期投入的资金。因为有技术、懂经营,彭求种什么,什么就丰收。从西瓜到玉米、再到草莓,彭求对每个阶段种什么了如指掌。
对于彭求的选择,他的父亲自豪又无奈:“从小我就教育他们姐弟俩,要好好读书,不要像我一样当农民,他们都努力考上了大学,但兜兜转转还是走上了务农这条路。”
如今,彭求每天背朝太阳头朝地,皮肤晒得黝黑,手掌上都是老茧,当同龄人在享受生活的时候,他却在田里翻土,但他从不叫苦,反而越干越起劲。“一个合格的现代农业人,不仅要学会运用科学的种植方法,还要学会贴合市场需求创新型营销模式。”为了更好地推广自己的产品,彭求专门对产品的营销进行规划,结合鲜售、加工果脯、制作果酱和果酒等不同方式,运用“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开拓销售渠道,创新营销模式。“乐正越果”家庭农场的西瓜已经收获、玉米还在生长、草莓等待播种,彭求从事农业创业也才刚刚起步,但他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他说:“作为农学专业的毕业生,我用回乡创业来回报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我一个人的力量虽薄弱,但愿意为农业的美好未来注入一份新生力量。” 陈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