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2018年8月20日,对浙江农业农村发展来说,是个特别有意义的日子。随着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农业农村部主要领导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上签字,一段崭新的征程就此开启。
省部合作,共同探索和推动某项工作,这对浙江来说,已有过多次成功合作的先例。但这次,不一样。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工程,事关广大农村的未来与农民的福祉。在当前,没有一件事会像乡村振兴战略这样深刻影响5.7亿中国农民乃至13亿中国人的未来。对浙江人民来说,也是一样。
围绕这样一件事,开展高规格、深层次、战略性的省部共建,打造样板,引领全国,对浙江来说,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机遇非凡。
机遇,来自“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重中之重”建设氛围,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支持指导,来自40年改革开放为乡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更来自后续制度设计、规划融合、政策倾斜形成的全党全社会共促共建合力。
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借势借力,努力奋斗,我们有信心破除当前阻碍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的种种制约,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更快更好地走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我们的乡村就会发生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旦错失这次机遇,就可能在发展中掉队,看着别人绝尘而去。
抓住机遇,就要提高认识,用心准备。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对广大乡村振兴建设主体来说,尤其是县、乡镇、村三级主体,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操作者,一定要对时势保持清醒而敏锐的认识,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科学谋划,用心准备。如果认识不足,无所准备,机遇也就谈不上机遇。即使有一天,政策的“红包”砸到了你的头上,你可能连承接的口袋都没有准备好。
抓住机遇,就要敢于担当,大胆创新。乡村振兴是一项新的系统工程,绝不是以前一些农业农村工作的简单叠加和组装。顶层设计再完善,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再全面,也不可能细化到每个村庄、每个田块。政策设计的初衷,需要广大主体在创造性贯彻落实中去实现。手握政策“红包”,一定要敢于担当,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如果因循守旧,或者瞻前顾后,但求无过,再好的政策红利也会化为无形,最终错失机遇。
抓住机遇,就要善于学习,扬长补短。乡村振兴战略,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的具体实践,有的经验做法可以继承发扬,更多的则需要我们再谋新篇,去探索创造、开天辟地。这就特别需要加强学习,用心学习科学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做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光辉思想照亮心灵,强筋壮骨。这样,我们就能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是面对风雨还是彩虹,都能坚守初心,明志笃行。
乡村振兴新时代,砥砺奋进正当时。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乡村而不懈奋斗。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