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幽静小村,一个人,一块黑板,53年,近5000期,风雨无阻,不图报酬。这看似平常,却是多么不易的坚守,需要多大的毅力。“只要村民有需要,我一定会坚持下去。”新昌县澄潭镇社古村79岁老人俞亦生,因着这一句承诺,从26岁开始为村里出黑板报,不计一分报酬或奖励,这一坚持就是53年。
这位左腿残疾、行走不便的老人,53年以来,不定时地会在村里的黑板上用力写下一个个工整的粉笔字。一方小小的黑板报,成了山村信息,知识与文明的百科书,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村镇小事,科学常识、农业知识,文明风尚等,无所不包。
俞亦生出生于1939年,读过两年初中,在当时的农村算是个“秀才”了。26岁那年,他主动请缨担任出黑板报工作。“村民们需要什么知识,我就刊登什么知识。”俞亦生说,他在黑板报的内容选择上花尽了心思,动足了脑筋。俞亦生的黑板报赢得了村民的喜欢,给了村民许多需要的知识,因此总是有许多人去看。村民金学红说,他经常去看黑板报,什么时候可以播种了,水稻要打药水了,桑树要除虫了,俞亦生都会在黑板报上提醒大家。
据统计,俞亦生的黑板报累计出了近5000期,200多万字。
俞亦生不仅出黑板报,还定时定期更新村里的阅报栏,让村民第一时间阅读到最新的时政资讯。每天报纸一送到,他就立即更换上新的报纸。有时逢双休日或节假日,俞亦生就赶到两公里外的邮电所取报纸。对左腿残疾的俞亦生来说,这来回4公里的路充满艰辛。可无论刮风下雨,俞亦生从未间断,他用他最美好的青春书写了一段平凡却令人尊敬的人生。“阅报栏上的第一张报纸是1964年10月1日的《浙江日报》。”俞亦生说,由于当日是伟大祖国的生日,所以他记忆犹新。到现在,俞亦生管理的报纸一期不缺,一份不少。“镇里、村里经常有人到我这里来翻老报纸找资料。”俞亦生自豪地说。
俞亦生还管理着村图书室。他每天都会打扫卫生,整理报纸期刊和书籍,摘抄出黑板报需要的资料。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社古村图书室几经搬迁,却从未发生书籍、报纸丢失现象。
每天忙着为村民提供精神食粮,俞亦生自己的日子却过得相当节俭。他把出黑板报当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看到大家都很喜欢我出的黑板报,我就很满足。”俞亦生说。
老人年纪大了,出黑板报时在破旧的板凳上爬上爬下颤颤巍巍,黑板前还有条沟,容易发生意外,村里就特地在黑板前找人焊了一个铁长凳,让俞亦生出黑板报时能稳稳站在铁凳上。
三年前一场大病后,俞亦生开始到社古村的光明福利院吃饭,但还是住在自己家里。他不但没有放弃当年的承诺,还主动揽下福利院黑板报的刊出任务。“只要老人们喜欢看,我苦点累点没关系。”
平凡小事成就伟大人生。俞亦生53年的坚持让人动容,他先后荣获2011浙江情怀榜年度人物、绍兴市优秀宣传员、第三届“感动新昌”诚实守信模范、县农村图书工作先进个人,中国好人等荣誉。他,如同社古村一盏不灭的明灯,堪称“当代愚公”。
孙良 张冰 王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