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浙江种业

稻作故乡新品迭出

常规水稻育种的宁波路径

  国内外育种实践证明,常规水稻育种仍是目前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杂交水稻育种和其他水稻育种的基础。常规育种不但自身能选育出高产、优质、抗多个病虫害的水稻新品种,而且也能创造优异种质,为其他育种方法所利用。
  正因如此,近10年来,宁波市农科院常规水稻育种团队潜心钻研,先后育成8个水稻品种,全部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宁波市常规水稻育种研究水平居省内先进水平。
8个水稻品种累计推广861万余亩
  今年5月,省农业厅发布公告,宁波市农科院常规水稻育种团队选育的常规早籼稻新品种“甬籼409”和“甬籼15”通过省级审定。而在此前1个多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由该团队选育的晚粳稻品种“宁84”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育种研究取得新进展。
  历经近10年攻关和研发,宁波市农科院常规水稻育种团队先后培育出8个水稻品种,常规早籼稻品种4个,分别是“甬籼69”“甬籼15”“甬籼975”和“甬籼409”;常规晚粳稻品种有“宁81”“宁88”“宁82”“宁84”。其中“甬籼69”“甬籼15”“宁81”和“宁88”多年被列为省、市早晚稻主导品种,“宁84”自2016年以来连续3年被列为宁波市农业主导品种,今年成为浙江省晚稻主导品种。
  据介绍,2008年至2017年,宁波市常规水稻育成品种在浙江、江西、安徽等三省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861.87万亩,增产稻谷约2.2亿公斤,创造经济效益6.6亿元。今年根据育成品种种子供应量估计,在上述三省推广面积约150万亩。
  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种粮大户卢方兴说:“‘甬籼15’成熟期比一般早稻提前三四天,为后期连作晚稻种植留下了足够的生长时间,使得双季稻两季都获得高产,效益十分明显。而晚稻品种‘宁84’分蘖强、抗倒性强、产量高,每年都是主栽品种。”
  宁波市种子管理站站长张继群表示,宁波市自主选育的优质常规早晚稻主推品种,具备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等特点,而且生产成本低、收益高,深受广大农户欢迎。种植面积占据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半壁江山。常规早晚稻品种已成为全市粮食生产不可或缺的品种。
  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所长金林灿告诉笔者,宁波市常规水稻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河姆渡遗址时期。历经岁月的沉淀,常规稻品种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体现在米质好。常规稻大米饭色泽晶莹透亮,口感柔软有弹性。相较杂交稻谷,常规稻谷在贮藏过程中,胶稠度和碱消值下降缓慢,直链淀粉含量升高幅度小,保存较长时间后仍能保持其较好的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在今年举行的首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中,20个金奖优质稻品种,常规稻品种有15个,占到75%。另一方面,常规水稻抗逆性强,在耐高温、耐寒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宁波市选育的常规水稻品种与外地引进的品种相比,更能适应宁波梅雨季节长、台风暴雨多、光照不足、病虫害多、水稻栽培季节紧张等特定的生态环境。
穿梭在宁波和海南之间,付出终有回报
  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浙江省农业厅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五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这些年,常规水稻育种团队收获了不少沉甸甸的荣誉。几代育种科研人员的心血和付出终有回报。
  一粒种子关系着种粮农民一年的收入。然而,一粒种子背后的付出,却鲜为人知。
  据了解,一个常规品种的诞生,首先需要父母本杂交后不断地进行自交、筛选。为此,科研人员要在宁波和位于海南陵水的南繁基地之间穿梭,至少花费4年才能获得一个稳定的品系,然后在宁波鉴定其产量、抗性、米质等表现,并选择表现好的品系进行多点试种或联合品比试验,再历经两年时间进行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才能进入省级专家组考察和审定。科研人员说,在最理想的状态下,审定一个常规品种需整整10年时间。
  长时间的反复试验,考验着科研人员的毅力和韧性。金林灿从1982年以来一直从事常规水稻育种研究,30多年如一日。特别是在身体健康欠佳的情况下,兢兢业业,带领团队取得了显著的业绩。
  为了育出良种,团队人员每年有半年时间深入田间观察、考查、记载、筛选,从日出到日落,头顶烈日,脚踩烂泥,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尤其是6月下旬到8月上旬的早稻育种关键时期,每天6时之前到田间直到天黑回家,中午只休息一段时间,冒着37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开展杂交、选种和推广等工作。
  水稻生长不等人。为不错过季节,科研人员经常放弃节假日;为了快出新品种,远离亲人,在海南一待就是几个月,把海南当作了第二故乡。硕士毕业的黄宣到宁波市农科院工作4年多,其中有1年半是在海南基地度过的。姜洁锋博士报到的第二个月就奔赴海南,一待就是5个月。施贤波是常规水稻育种团队中工作时间最长的年轻人,2007年第一次踏上南繁之路以来,每年奔波在海南和宁波两地。把稻田当风景、把看稻当观光,育种团队科研人员忍受挫折、孤独甚至是不为人所理解的艰难,取得了不凡的业绩。
  2014年前后,稻瘟病在浙江乃至全国水稻主产区大面积暴发。“宁81”等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都明显下降。为了提高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团队积极引进国内外稻瘟病抗性资源,通过自然鉴定和实验室基因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宁84”等品种,稻瘟病抗性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宁84”已经成为浙江省晚稻主栽品种。
  “甬籼15”的审定也经历了很多挫折。早在2006年,“甬籼15”第一年区试比对照品种“嘉育293”早熟2.9天,但减产4.2%。由于当时审定标准对产量有较高要求,宁波市种子管理站决定“甬籼15”第二年不再继续参加区试。金林灿就不断地与相关部门沟通,介绍“甬籼15”的特点、优势以及早稻的发展趋势,争取到“甬籼15”参加第二年区试及生产试验。“甬籼15”也不负众望,在生产试验中品种表现突出,比对照品种增产4.5%,全生育期两年平均比对照品种缩短2.8天,最终顺利通过了首次审定。“甬籼15”的审定和推广,标志着宁波市农科院在早稻早熟育种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引领早籼稻早熟育种新方向。据统计,到去年年底,“甬籼15”已在浙、赣、皖等省累计推广240万亩以上。
今年参加省区试品系达7个,为历年最多
  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宁波乃至浙江省水稻育种的实际情况,宁波常规水稻育种团队瞄准了早稻早熟育种、优质晚稻育种等特色研究方向,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新品种“宁84”产量高,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栽培,推广应用面积持续增长。经省农科院植微所2012年-2013年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为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经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米质各项指标分别达到部颁三等和二等。凭借良好的综合性状,“宁84”推广应用面积从2015年的11.1万亩迅速增加到去年的31.5万亩,推广区域从宁波市扩大到全省晚粳稻种植区域,今年种植面积大幅增加。
  除“宁84”等品种外,早熟或优质品系层出不穷。今年参加省级区域试验的新品系有7个,是最多的一年。其中早稻品系“甬籼641”“甬籼634”“甬籼624”和“甬籼430”参加省级早稻区试或救灾试验;“甬粳695”“甬粳581”“宁21”参加浙江省单季晚粳稻区试。值得一提的是,“甬粳695”成为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之常规晚稻新品种选育课题组2017年联合品比试验中唯一的部颁一等优质米,契合稻米生产由高产向优质转变的消费新形势,从而也顺利入围由全省优质米试验示范项目。
  与此同时,常规水稻育种团队也步入产业化合作道路,建立并逐步完善品种许可使用转化模式。近年来,该团队与省内外种业公司签订协议书,开展新品种中试、审定、示范和产业化开发,既促进水稻新品种审定、引种备案和推广种植应用,在生产上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也增加了成果转化开发收入,从而促进常规水稻育种学科持续发展。
  金所长表示,常规水稻育种团队今后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人们对稻米颜色、形状、品质、营养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在传统育种技术基础上,加强分子育种技术应用,不断提高育种研究水平和能力,选育出更多更好的常规稻品种,并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
孙吉晶 郑成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