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裘云峰
本报讯 今年,省植保检疫局将投入专项经费近40万元,专门开展全省稻田杂草调查工作;今后几年,浙江将成立稻田杂草治理联盟,协作攻关,进一步加强研究应用草情监测、抗性杂草分布、杂草综合治理技术。记者在近日举行的全省稻田杂草综合治理配套技术现场观摩培训会上获悉,我省已全面打响稻田杂草治理战。
“水稻是浙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夺取粮食丰收,重点在防病治虫,如今还得加上一个‘除草’。”省植保检疫局的赵琳告诉记者,浙江水稻常年播种面积在1200万亩左右,其中直播田面积逐步扩大,杭嘉湖的直播稻占比达90%左右。而正是在直播稻田,杂草种类多,特别是稗草、千金子等恶性杂草危害严重,甚至因草害造成粮食减产,稻田杂草治理形势严峻。“不少农户因为用工成本高等原因,一般播前播后都不封闭除草,等杂草长出后就使用茎叶除草剂,导致用药量增加、成本提高、杂草抗性上升等一系列问题。”省植保检疫局防治管理科姚晓明告诉记者,目前,我省稻田杂草对二氯喹啉酸、丁草胺、氰氟草酯等常用除草剂的抗药性明显,除草剂用量已占稻田用药的40%,超过杀虫剂和杀菌剂的占比。农户对稻田杂草治理技术需求日益高涨。此次观摩会上,展示了近50项稻田杂草治理技术,包括“两封一杀”“一封一杀”“一封一杀一补两杀”,移栽稻田插喷同步施药除草、无人机飞防配套除草等。不少技术不仅除草效果好,而且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与会代表和专家的称赞。
省植保检疫局要求各地开展稻田杂草调查,弄清杂草群落的演替和分布的同时,积极开展综合治理技术试验示范,形成一套杂草综合治理技术,利用病虫情报和媒体加强宣传,确保稻田杂草防控技术信息第一时间进村入户,改变广大农民“轻封闭重茎叶”的除草习惯,促进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