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近年来,我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将生态文明建设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全省气象部门紧跟步伐,吹响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集结号,全力推行生态气象服务,助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气象之眼守望“绿水青山”
眼下正是三伏天,太湖也从“枯水期”转入“蓝藻预警期”,让湖州市生态管理部门感到欣慰的是,根据卫星遥感监测,今年全太湖藻类较去年同期下降49.6%。其实,气象之眼守望这片湖光水色已有十年。
2007年,太湖暴发蓝藻,蓝藻已成为太湖沿岸的心腹大患。为解当地的燃眉之急,省市两级气象部门全力投入“抗藻”行动。经过数年布局,在南太湖区域设立气象自动监测站141个,同时联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浙江大学等多单位研发“南太湖蓝藻监测评估预警业务系统”,应用遥感探测等技术,开展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和蓝藻生长发展的气象条件分析,利用气象之眼,密切监视蓝藻发展动向。
大气环境是衡量生活品质的指标之一。去年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清新空气监测发布体系建设。气象部门通过各大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发布负氧离子浓度。民众只要通过手机查询,就能实时了解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及空气清新程度。
目前,全省已建立了环境气象监测系统,开展环境气象精细化预报,并与全国1528个环保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及融合处理。“生态气象眼”已遍布全省各地。
气象品牌助添“金山银山”
我省的生态资源优势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动力和机遇。近年来,省气象部门深挖气象潜力,打造生态气象新品牌,生态价值已逐步显现。
作为全省唯一的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近年来丽水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丽水市气象部门积极投身丽水市生态旅游发展大潮,挖潜气候与优质环境、生态文明的融合效应,通过监测生态气候环境、普查养生气候资源,分析生态气候养生适宜性、拟定品牌推广规划等一系列举措,形成了包括“气候养生”在内的六大特色品牌养生产业,极大提升了丽水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在气象部门的全力打造下,丽水、开化、奉化、宁海、龙泉等地分别创建了“中国气候养生之乡”和“中国天然氧吧”品牌;杭州、云和、桐庐等地为“湘湖”“云和梯田”“富春江”等旅游景区开展气象景观研究和气候适宜性论证;探索“观云”“观星”“摄影”气象条件预报,开发独具气候之美的旅游产品。
气象品牌在农业等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经过数年实践,我省首创的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已覆盖15种经济作物,发放标识200万枚,促使农产品附加值平均提高10%,累计使农业增效6000万元。
深谋远虑增色“美丽浙江”
频频上演的夏季高温,高楼林立造成的城市通风不畅,秋冬季节不时出现的雾霾天气,等等,已成为杭州城市发展的隐忧。据统计,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杭州市全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35℃。杭州市气象部门给杭州的气候状况做了一次全面体检后,得出的结论是杭州在逐步变热。
如何打通空气走廊,让城市能够畅通呼吸,成为气象部门的重要课题。2013年起,杭州市气象部门联合规划、环保等部门历时5年在国内首次开展此项课题研究,系统理清杭州现存气候资源及城市气候问题的“病理”状况,并对杭州城市通风环境、热环境和城市暴雨的现状作出专业评估,为城市科学规划提供最基础的决策依据,并在杭州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全省气象部门着眼于远景发展,大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努力发挥气象工作在城市规划、资源开发、灾害风险规避中的作用,不仅编制完成《浙江省气候变化公报》,还组织开展气候资源监测和承载能力评估,建立了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估体系。
为搞好“五水共治”,气象部门完成了暴雨强度公式修编,积极与各地城乡规划部门联合制定暴雨强度公式新标准;为助力美丽交通建设,实现“大通道”目标,开展了舟山连岛工程、全省多条沿线高速公路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等。
如今,全省气象部门正提升服务生态浙江建设的内涵、质量和能力,在生态保护红线、清新空气行动、水环境治理以及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积极发挥气象服务的作用,促进全省绿色发展。张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