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余姚横坎头村:革命老区的小康样板

  □本报记者 葛勇进 唐豪 蔡希师
  红色,是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的印记。如今,她依旧“红”得鲜艳夺目——红色民居房、红色凉亭、红色的樱桃产业.……
  2003年1月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调研,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春节过后,习近平又给村里的党员群众回信,鼓励他们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7月23日,记者来到横坎头村,探寻革命根据地的不凡经历,学访将红色印记转变成绿色发展动能的成功经验。
  刚进横坎头村,镶刻着鲜红党旗的“横坎头村”标志便映入眼帘,一条溪流穿村而过。翠绿的柳条、清澈的溪水、红色的排屋,让人流连忘返。谁也不曾想到,这个环境优美、人和富裕、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在本世纪初还是一个交通闭塞、房屋破旧、村民收入比较低的经济薄弱村。
  转变,始于2003年春节前后习近平书记的期望与嘱托。15年来,横坎头村党组织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以“红色旅游”为主打名片,创新创业。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的新路子。
  百丈农家乐是该村的“网红”店,节假日的时候生意总是爆满。“忙的时候有二三十桌,经常要麻烦乡亲们过来帮忙,一年下来,收入有几十万元呢!”主人黄彭勋说,村里发展红色旅游,游客来了总要吃饭的,他便辞去工厂的工作,回来开了农家乐。
  今年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回信中,勉励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习总书记的回信更增添了我们村发展的动力。如今,红色旅游业成为最红火的项目。”横坎头村71岁的老干部黄中先说,“今年6月30日这天,村里来了2000多游客,让村里的十多家农家乐,忙得不亦乐乎。”
  民宿业也风生水起。“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非常适合休闲旅游。”刚在壹周·稻田里度假客栈办完住宿手续的嘉兴游客告诉记者,她们一直仰慕四明山,这次在网上提前预订,4人趁双休日赶来度假。这家店是去年开的,今年以来游客陡增,双休日、节假日房间天天住满。客栈的负责人万伟菊说:“现在正值暑期,客房早预订完了。”
  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更多产业的共同发展。十几年前刚起步的樱桃产业,早已实现农旅融合,“既卖产品,又卖风景”。如今的横坎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樱桃,小到几亩,大到几百亩,亩产效益达3万元左右。“习总书记多年来对我们村的关怀和指引,是我们村发展的根本动力。”村党委书记张志灿说,村“两委”带领村民利用红色资源引领绿色发展、特色发展,以乡村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今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之后,村里的农旅结合项目更趋红火。
  15年风雨兼程,横坎头村完美地将红色印记转化成了绿色发展的动能,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数据显示,2017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60万元,比2002年增长797%;农民人均纯收入27568元,增长921%。横坎头村也因此获得了全国文明村、省全面小康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