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警方查获大量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的“三无”保健食品。这些“三无”保健食品不少以“效果明显”的口碑,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备受追捧。受害者多为中老年人,他们轻则失财伤身,重则危及生命。
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就开始追求健康美丽了。在这种情况下,保健品生产销售焉能不火?不法分子也正是看中了其中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难得“商机”,纷纷想从中掘得一桶金,从而导致制售假冒伪劣甚至有毒有害保健品的案件层出不穷。这些假冒保健品着实害人不浅,它们不仅会扰乱正常的保健品市场秩序,侵害被仿冒正品厂家的商业利益,更严重的是它们还会害人。据了解,不少“三无”保健食品服用后看似“疗效”明显,其实是添加的违禁药物成分在起作用。这些违禁药物成分副作用大,且无固定配比,安全隐患大,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致人死亡。
那么,这些问题保健品是怎么卖到消费者手中并呈不断泛滥之势的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网售模式的助推。一般情况下,各种非法保健品很难进入拥有正规进货渠道的线下实体药房、保健品卖场,而网购平台审核不严、鱼龙混杂的状况则为这些劣质商品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且,网销的巨大市场空间和海量客户群以及口碑式营销方式也让这些看起来“价廉物美”且“疗效显著”的黑保健品如鱼得水,逐渐形成了“线下生产+线上销售”的黑色产业链。
因此,要全面封杀各种害人的黑保健品,彻底斩断线上线下一体的犯罪链条,必须打破地域和网络界限,坚持各负其责、多方联动和线上线下立体式、全链条打击治理。尤其是各大电商平台,必须切实担起主体责任,提高保健品、食品药品销售门槛,加强此类商品授权销售资质和产品审批证书的审查验证,严罚各类违法违规商家,并将线索证据向相关部门及时通报,同时积极配合调查处理工作。相关部门则要改变工作思路和习惯,将网络渠道作为制假售假行为的监管重点,加强巡查并严肃追究第三方平台的失察纵容责任。
当然,作为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轻信所谓的“好评如潮”,却没有正规批文的“特效”保健品。
徐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