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他是开化拳的传人,又是制作开化砚的匠人——

开化“奇人”抒写传奇人生

  打拳与雕砚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一张一弛、一武一文,人们很难将其联系在一起。但在开化就有这样一位“奇人”,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这位“奇人”叫余义根。他说练武是为健身,雕砚是为修身。“人不光要有一个‘野蛮’体魄,还要有一种文明精神。”
以武健身,“野蛮”体魄
  说起与武术的结缘,余义根说这与老父亲有关。“我父亲年轻时,会一点拳术,每次看到他那伸缩如鞭势如澜的身势,便深深地吸引了我。”余义根说,父亲虽然只会一点山村野拳,但武术的种子从此便扎根在了他幼小的心中。
  每次看父亲打拳,年幼的余义根便跟在父亲身后偷学。看到他如此痴迷于武术,余义根的父亲便将自己所学全部教给了他。不仅如此,父亲还介绍儿子去周边村庄拜师习武。为了练好武术,余义根不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而且还每天坚持夜练。“那时候,晚上没事,三五个爱好武术的年轻人便凑一起进行对打切磋。”余义根说。
  在父亲和众位师傅的悉心传授下,余义根的武术技艺日益精进。然而,他深知要提高自己武功造诣还需走出家门,寻访名家。“走出去既是学习交流,也是弘扬开化拳术。周边三省七县都曾留下我们的足迹。”余义根豪爽地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年的勤学苦练,如今他不仅是开化拳的第四代传人,还是衢州市武术协会副秘书长、民间传统武术协会副会长、衢州武协教练委员会(民间传统武术)高级教练员。
制砚修身,文明精神
  武术对余义根而言为他塑了形,制砚则为他注入了神。“开化砚就像是我精神上的桃花源。”余义根坦言。三十多年来,余义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几乎都花在了对开化石的寻觅和开化砚的雕刻中。
  都说石待有缘人。余义根说自己与石的邂逅也是因为“偶遇”。一次偶然的机会余义根得到了一块石头,虽然外表其貌不扬,但剖开后里面却别有天地。“一汪碧水般的青色!细细的纹理铺排在这汪碧水之中,仿若风掠过水面漾起的波纹。”在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余义根惊呆了。他突然意识到,奇石之奇美,不仅在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果能将古老的民间石雕工艺与石头完美融合,那更是天作之合。
  打定主意后,余义根开始摸索着制作砚台。从此,他一边依旧搜寻着开化各地的奇石,一边四处游学,跟着安徽、江西的民间砚雕师傅学习雕刻技术,走上了一条“兼容并包”的道路。
  世间万物,皆可以温柔相待。“砚是造型艺术。砚有骨,是形体、曲线、比例,需用点、线、面、光影的关系去表达;砚有神,是气韵,是品格,需具有审美的能力。而在这一点上,我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从最初的“相石”,到如今的“制砚”,余义根和开化砚之间,正是因为有了那一颗痴心、一双慧眼、一分天真,从而在享受开化砚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挖掘特色,传习文明
  如今,余义根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更好地把开化拳、开化砚这一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下去。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开化砚,2015年,余义根带着他制作的开化砚首次走出开化,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同时,他还利用微信朋友圈宣传开化砚文化。“现在,我的砚台已通过微信朋友圈走出开化,走进了繁华都市。”余义根自豪地说。
  2016年,开化县武术协会成立,余义根便是其中发起人之一。余义根相告,自己现在除了专心研究开化砚之外,也在着手整理和挖掘一些民间武术资料和人才。“今年,我们武术协会和村头镇联合在小溪边村开展了武术特色试点村建设工作。小溪边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是老拳师余承贤的故里。我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开化民间武术发扬光大!”
汪碧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