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转,是专业对口且年薪20余万元的城市稳定生活;向右转,是一口气投资80余万元且不确定的农村创业未来……作为一名80后苗木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最近,宋海华时常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时间能回到2012年,他是否依然会选择走今天的路?
宋海华的成长经历跟许多励志“凤凰男”一样,读书、考大学、毕业,然后在城市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从2009年入职嘉兴市某电器自动化企业至2012年,电气工程机器自动化专业出身的宋海华,工作上如鱼得水,3年时间,年薪就超过20万元。
农村飞出的“金凤凰”、企业技术骨干、高学历高薪人才、父母长辈眼中的骄傲……当时的宋海华,在他人眼里,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不过在2012年底,“画风”突然变了,他辞去工作,来到了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凤桥村,租了80亩地,种起了苗木。
瘦弱的身材,黝黑的皮肤,面包车刚停下,宋海华就熟练地从驾驶室里跳了下来。初见宋海华,如果不是看到他戴着一副文质彬彬的眼镜,很难将他与一名理工男联系起来。
“原来朝九晚五的工作虽然薪水不错,但跟我想象中的生活不一样,所以总想着出去闯一闯。刚好那会儿有朋友从事苗木这一行,而且也有路子租到土地,加上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特别喜欢摆弄花卉、苗木。”宋海华的话匣子从2012年开始打开,“许多因素凑在一起,就有了后来我回到农村‘玩泥巴’的这些事。”
创业开头难,这是宋海华最大的感触。2012年底,宋海华流转了80亩土地后,由于对市场行情并不熟悉,第一年,残酷的市场就给了他“一记闷棍”。“本以为农业并不是高精尖行业,所以对自己很有信心。第一年就在苗圃种下了香泡这些乔木。”宋海华说,“可后来才发现苗木这一行门槛很高。就拿资金来说,刨去土地租金,每亩地人工、农资这些加起来至少要投资上万元,而且乔木类苗木需要种植5年才能上市。也就是说,5年时间一分收入也没有,还要投资,这压力太大了。”
苗木品种不对,市场对接也跟不上,这让宋海华很着急。幸好“船小好调头”,意识到问题所在后,他马上停下手头工作,做起了市场调查,并很快决定种植绿化色块苗。“这几年,嘉兴市乃至浙江省正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红叶石楠、金森女贞、毛鹃、金丝桃这类灌木品种的市场缺口非常大,而且这些苗木培育周期短,资金周转快,每亩地年产值能达四五万元。”
有了方向后,宋海华开始钻研起苗木扦插技术。“作为理工科出身的大学生,我发现自己对这块知识几乎是空白,所以一开始是看书,后来发现光看书不够,就去萧山等地向老苗农学习。”宋海华说,经过一段时间钻研,他终于掌握了色块苗的基础扦插技术。
随后几年,宋海华在苗圃一边移除原先种植的乔木,一边扩大色块苗种植面积,渐渐地苗圃的生意上了正轨。“现在苗圃年产杯苗300万株以上,年净利润几十万元,前期投资基本回本了。”宋海华笑着说。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如果人生能重来,他是否还会选择做一个苗农?“农业市场大有可为,尤其是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农业产业越来越成为朝阳产业,所以我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宋海华说,目前他已经与省内某农科院展开合作,培育技术含量更高的苗木品种,在销售渠道上也逐步迈向网络化,以期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竺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