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时空 刘兰根/文
小时候的农村,各家各户的大门大都是敞开的,除了下地干活或赶集走亲会将大门锁上外,只要人在家,大门不会关,出去串个门,也只是把大门对住,用门帘别一下,以示人未走远。
家里的钥匙一般不放在身上,大门不远处都会有砖垛,随手一放,回家就取,从来不会丢东西。
闲暇时,妇女们爱串门,三三两两聚在一块,纳鞋底、做新鞋,聊天,对对方家的事情一清二楚,有几门子亲戚也是熟悉得很。
村里偶然来个客人,一看衣着,说话语气,就能估摸出是谁家的亲戚,如果要找的人去地里干活没在家,就会有邻居主动捎信,不一会儿要找的人就从地里赶回来了,一脸的喜气。
邻居一般是同宗同族,按辈分排得一丝不乱。孩子们跑来跑去,叔叔、大伯、爷爷、奶奶喊得响亮,大人们应得亲切。
家里也常常会有邻居过来串门,借米借面的情况都有。由于父亲是兽医,家里每天来往的人很多,有的来拿了药就走,有的就坐下来聊一会儿,父亲倒茶、来人递烟,家里特别热闹。
近邻之间串门更为方便,做了别致的饭菜,会端给邻居一碗,如果赶巧邻居家的饭食当天也不差,会回赠一碗,这样,不但会多尝到一种美味,更加深了邻里之情。
家里盖房子、打坯和泥,需要帮手,有的是招呼一声,有的是听到信儿,自发前来帮忙,从没有人提过工钱。农具、牲口经常需要相互借用,很多人家白天把不用的牲口拴在门口,谁要借用,说一声,自己牵走就行。
那敞开的大门,那邻里之间的相互走动,溢满了浓浓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