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青又名金线吊葫芦、蛇附子、石老鼠等,是我省的道地药材,在民间作为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神草”,有“天然抗生素”之称。我省生产的三叶青品质好、药用效果佳,市场需求量大,年销售额达2亿元,约占全国市场的四分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省野生三叶青资源丰富,因其具抗病毒、抗肿瘤作用而被人们过度采挖,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渐成濒危物种。2010年,三叶青被列入我省首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名录品种。目前丽水、台州、金华、衢州、湖州等地均建立了种植基地,全省种植面积8000余亩,其中遂昌县1300亩,全省年产值约1.5亿元,已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之一。今年,三叶青被列为我省新“浙八味”培育品种之一。
有“植物抗生素”之称
三叶青最早记载在《本草纲目》中:三叶崖爬藤,性味苦、辛、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三叶青全株供药用,用于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痢疾、支气管炎、肺炎、咽喉炎、肝炎及病毒性脑膜炎;外用治毒蛇咬伤,扁桃体炎,蜂窝织炎,跌打损伤。《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15年版)记载:三叶青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痰散结之功效,用于小儿高热惊风,百日咳,疮痈痰核,毒蛇咬伤。
三叶青含有黄酮类、黄酮苷类、淀粉、多糖、氨基酸、花青素类、挥发油、三萜、甾体类、酚酸类等脂肪酸类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类化合物。三叶青全株可药用,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炎、保肝、镇痛、解热、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等作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丁钢强研究证实,三叶青有明显抗肿瘤作用,且长期服用安全无毒,可进一步研究开发制成抗肿瘤新药。
创新种植模式,效益可观
为更好地保护并开发利用好这一珍贵药材资源,我省在全国率先对三叶青的药理活性、毒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人工栽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省中药材产业技术团队在富阳山区从野生三叶青现有小叶圆紫藤、小叶圆青藤、小叶青扁藤、中叶青圆藤4个株系中选育出了小叶、紫藤、结红果的三叶青优良单株。该单株的块根白色葫芦形,有黏质,有涩味,民间应用药性较好,单株暂定名为“富阳三叶青”。丽水市农科院科研团队在遂昌、莲都等地开展三叶青栽培模式和育苗基质等试验,集成了普通荫棚栽培、果药套种、容器栽培等技术,率先制定了《三叶青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筛选出产量高、品质优的“浙青1号”和“汉方1号”两个优良品系。该团队同时对浙江、湖南、湖北、福建、江西、贵州、重庆、广西等地生产的野生三叶青种质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种质资源在植物学特征特性、主要功效成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各地在引种种植时须慎重。
三叶青的种植技术难度较大,为保障三叶青品质、产量和生产效益,省中药材产业协会提出了“企业+科研院校+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生产模式,可解决农户种植中的技术难点、销售途径等问题。据遂昌县农业局专家朱金星介绍,采用袋式避雨栽培技术,每亩可放置4500袋,每袋种3株苗。3年后,每袋平均产鲜三叶青块根150克,按每千克400元测算,每万袋的产值达60万元,扣除生产成本,每万袋毛利润在40万元左右。
开发取得突破,市场广阔
由于三叶青在民间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先进科研技术在其研究中的作用,其药用价值的开发和利用将有着广阔的前景。我省在三叶青的生产、开发利用上已取得较大突破。
位于温岭箬横镇的浙江豆豆宝中药研究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选育出当地紫藤小尖叶种三叶青,每年育苗500万株,建立了三叶青种植基地130亩。经省中药材产业协会的专家实地测产,该公司的三年生三叶青鲜品块根亩产量达530公斤。该公司同时注册了“三叶葫芦堂”“肤匠豆豆宝”等商标,建立净化车间,引进先进生产设备,与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单位合作研发系列产品。
为综合利用三叶青的藤、叶和须根,胡庆余堂天然药物有限公司正在以三叶青为原料,开发化妆品、洗剂用品等系列产品;金华艾克医院和杭州天惠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先后研制出金丝地甲胶囊、金芪片、三叶青颗粒、三叶青粉等产品,用于肿瘤的治疗。随着对三叶青药理成分的不断深入研究,三叶青全草开发将使三叶青产品更加丰富。
何伯伟 文/摄
图为省中药材产业协会的专家在现场对三叶青测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