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地处长三角腹地、区位优势突出的江南鱼米之乡,如何在高起点上高水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继续形成领先优势——

强村之路看嘉兴

  □本报记者 陈小平 杨凌紫
  在工业园区或经济开发区内,一幢幢由村级集体参与建设的标准厂房拔地而起;绿水环绕的美丽小区内,一条条硬化道路直通农家;村文化礼堂内,村民们或看书,或下棋,悠然自得……这样的农村新画卷,在如今的嘉禾大地已不少见。
  近年来,嘉兴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决策部署,以实施“强村计划”为载体,创新工作手段,拓宽增收渠道,注重长效持续,打出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系列“组合拳”。截至2017年底,全市861个村集体经济年经常性收入达13.69亿元,年经常性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按计划提前一年全部实现转化,年经常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达624个。强力措施有效推进了民富村强,为新时代江南水乡的乡村振兴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拉高发展标杆 凝聚强村共识
一年接着一年干
  作为长三角腹地,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嘉兴有着很多地方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嘉兴又是江南鱼米之乡,老百姓生活比较殷实。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不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当地一度也有过争论。“思想引领行动。我们嘉兴村级集体经济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首先是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充分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嘉兴市委副秘书长、农经局局长葛永元表示,嘉兴市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定位在总收入30万元以下,2008年底,以此相对较高的基准线,梳理出全市尚有90个“薄弱村”。
  从2009年起,嘉兴市连续出台三轮“强村计划”,对集体经济薄弱村从资金、土地、税费、信贷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三轮的目标分别是消除年总收入30万元,年经常性收入30万元、5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第三轮的时间是到今年底。”葛永元说,但消除年经常性收入50万元以下薄弱村的目标,在去年就实现了。“市里的政策,从某种角度也是对县里成功经验的集成和提升,我们有些县(市、区)的‘强村计划’开展要早得多,有的县已开展到七八轮了。”葛永元表示。
  为助力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嘉兴市加强制度性“输血”,优先发展强村项目。市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资金,对每个参与抱团发展项目的薄弱村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补助;优先安排市本级抱团发展项目用地指标,每个薄弱村不少于2亩;对“一事一议”项目,按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二予以奖补;落实村干部基本报酬,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免除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如今,该市已基本建立起了集人、财、物全要素供给、全方位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安排土地指标2975亩,用以保障经济薄弱村发展项目用地。
  “全市共选派‘第一书记’或农村工作指导员10873人次驻村指导,每季度举办一次‘领雁论坛’,举办村(社区)书记‘比学赶超’擂台赛,基本形成了统筹全市资源、集聚各界力量助力农村发展的良好氛围。”嘉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梁晓英表示。
  “我们每户村民每月可以免费使用10立方米天然气,老年人每年有200-10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绿化、洁化、硬化都不用村民操心。就业有途径,年底有分红。”海宁市马桥街道先锋村村委会主任张志飞说,正是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才使得村里有能力为村民办越来越多的事。
注重机制创新 突出飞地抱团
一招接着一招出
  在嘉兴市秀洲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光伏小镇一角,4幢标准厂房已拔地而起。项目竣工后,参与项目建设的该区新塍镇西吴村等28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每年可以获得20万元的稳定收益。
  该项目模式是嘉兴市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思路、新办法,摸索出了飞地造血、抱团取暖、退散进集、要素交易、电商孵化、农光互补、美丽撬动、一村两楼、政策扶弱等“强村九法”。
  其中,“飞地抱团”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青睐。“这主要是因为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如何集中村级分散资源,如何提升村级低效资源两大问题。”葛永元说。
  如在嘉善县大云镇工业园,22个村抱团投资7800万元建设标准厂房,厂房还未建成就已全部租完,抱团各村每年至少可共享780万元的租金收益;桐乡市濮院镇永越、永联两个强村,联合30个薄弱村,利用当地羊毛衫产业优势,在优势区位投建羊毛衫市场,带动薄弱村年均增收30万元;平湖市“众汇空间”飞地抱团项目,由该市54个村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投资,建设了5幢面向高端企业的高标准厂房,目前已出租3幢,参建各村年平均可收益24.7万元。
  这样的事例在嘉兴非常普遍。该市的“飞地抱团”模式走过了村级物业、乡镇抱团、县域统筹、市级飞地等阶段,当地习惯将跨县域的飞地项目称为抱团项目的4.0版。至2017年底,该市共立项抱团发展项目103个,其中县域抱团项目14个,项目总投资达到62.1亿元。
  与一般抱团项目不同的是,海宁市马桥街道先锋村的被征地农民创业园项目,是村民和村集体共同入股的。让村民入股,是该村党委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思路。“说实话,这点钱我们村集体完全出得起,但让村民入股,一方面可以增加村民收益,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村民对村集体事务的关心度。村集体归根结底是大家的,只有大家多参与,集体的事才能办得更好。”村党委书记许文华在先锋村当了34年干部,见证了先锋村从弱到强的整个发展历程,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级事务管理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
  让“村集体”回归村集体,真正实现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先锋村的这种做法让人眼前一亮。
既要发展壮大 更要安全健康
一关接着一关把
  “这是街道派驻在我们村的代理会计,她可不只是帮着做做账,我们村里大小经济事务,她都能参与,都能监督。”说起驻村会计的角色,平湖市当湖街道钱家村党总支书记马晓红说。
  为加强对村级小微权力的监督,2017年5月,平湖市创新实施了农村会计委托驻村代理、村集体资金无现金结算、村级工程项目在线管理等三项制度。陈静娟就是首批派驻村里的45名代理会计之一,至今一直在钱家村上班。
(紧接第1版)“以前我们在街道里上班,对村账的审核,更多是程序和票据真实性等方面把关。现在,村里很多事情能提前介入、一起参与,这样我们审核把关就更有底了,一些不规范的地方我也能及时指出来。”陈静娟说。
  6月21日,记者在钱家村村委会办事大厅内看到,一台无现金支付客户终端机放在大厅一角。村里采取集体资金无现金结算方式后,农户的务工补贴、土地流转费等涉农资金发放,都通过网银转账,农户可以随时在终端机上提取。
  “以前是1000元以上大额资金才采用转账,现在是三块五块也要转账。一开始村民们还嫌麻烦,但一段时间下来也都习惯了。”马晓红告诉记者,支付方式的小小改变,对她们来说却意味着更多。“每一笔资金使用都有完整的审核程序,经得起询问、检查,当干部的心里更有底气了。”
  村干部能“自证清白”,对乡镇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人员来说,也增加了一分安心。“采用无现金结算方式后,村级经济往来一目了然,我们的监督一直延伸到资金使用的末端。”当湖街道农经站站长胡丽燕说。
  随着多轮“强村计划”的实施,嘉兴市各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村集体资金往来多元化、资产利用多样化、资源开发产业化趋势日趋明显。
  为在增强“造血”功能的同时,防止非正常“失血”,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嘉兴市融合规范化制度、阳光化管理、透明化监督、信息化技术,形成了一整套村级财务规范化监管长效机制,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千方百计管好集体“钱袋子”。“平湖市的这些做法有一定的创新性,得到了省领导的批示肯定。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逐步在全市推广,更好地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嘉兴市农经局经管处处长周海明表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