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辉 俞廷尚 文/摄
6月11日-12日,全国农民报总编辑看荆楚“三农”亮点采访团走进水乡潜江,下田间、进市场,亲身感受赫赫有名的“中国小龙虾之乡”虾稻产业的红红火火。
在湖北交投小龙虾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标准化养殖基地,基地项目部负责人徐杨指着小龙虾养殖田块向记者介绍:“刚刚起完头季虾,现在田沟里都是幼虾,水稻秧苗插完后,稻沟水位提高,幼虾便会跑到稻田里,继续生长。到八九月时,还能再收获一季虾。”
这就是潜江人引以为傲的“虾稻共作”模式,每年可收一季稻谷、两季虾。“这个模式种出的稻米,价格比一般的米贵四五倍,小龙虾的病害也大大减少,可谓一举两得。”徐杨告诉记者,去年基地虾稻共作面积5800余亩,每亩产虾约210公斤、稻谷约700公斤,亩均收入约6400元,产值3700多万元。
湖北省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是全国最大的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被授予全国唯一的“国家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称号。中心建有桂建芳院士工作站,开展小龙虾的品种繁育、提纯复壮工作及养殖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据了解,该中心从全国不同水系流域及湖泊中采集、引进优质龙虾亲本,还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引进各种淡水螯虾,中心现已收集小龙虾良种资源群体50个左右。
“每年有30亿尾‘虾宝宝’从这里走进水乡田间。”该中心工作人员杨乐说,中心的目标是5年内实现年繁育优质种虾500万斤,年繁育虾苗100亿尾。
6月12日早上8时许,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车间里,工人们正紧张忙碌着:清洗、分级、装箱。“每天的交易量都在3000万元以上,高的时候5000多万元,全年交易量可达到35亿元。”交易中心负责人、潜网集团副总经理聂晓峰说,交易中心采取的是“互联网+小龙虾+流通”的营销模式,建立了虾谷360、京东潜江馆、牛牛网、翼之虾等网上交易平台和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等线下交易平台,实现全国所有地域48小时快递送达。目前,该中心年吞吐小龙虾700万吨,拥有300多家客商,1万多家终端客户,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潜江市农业局副局长郭庆介绍,潜江已打造了味道工厂、虾皇、虾乡稻等知名品牌,正在创建“潜江小龙虾”“潜江虾稻”省级区域公用品牌。2017年,该市虾稻面积达到65万亩,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230亿元。
短评
潜江市始终立足将虾稻产业打造成“百年长青产业、千亿集群产业、万户致富产业”这一目标,建立“龙头+基地+合作社”生产模式,大力推进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培育,投资建设潜江龙虾一条街、龙虾展览馆,延伸拓展了节庆活动和休闲旅游等内容,形成了科研育种、生态种养、加工出口、餐饮服务、节庆文化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这不仅推动了虾稻产品由餐桌食品向休闲食品升级发展,而且让整条产业链上的养殖户、加工企业、经营主体都紧密联结在一起并获得了较好收益。无论是养殖规模、加工能力还是出口创汇,潜江连续14年领跑全国,小龙虾在潜江成为“富民虾”。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的工人们在进行小龙虾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