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勇进
本报讯 6月21日,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启动会在杭举行。启动会上,成立了以省农业厅副厅长唐冬寿为组长的攻关领导小组,组建了西兰花良种攻关联合体,各成员单位研究制订了联合攻关方案,签订了西兰花材料、信息和人才共享协议,同时聘任相关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
西兰花是农业农村部今年开展联合攻关的11个特色作物之一。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将以浙江为主,从国家层面组织国内20家科研教学单位、推广单位和种业企业组成攻关联合体,集中全国的资源和力量加快培育一批优良的西兰花新品种。
西兰花起源于地中海,长期以来在我国属于特菜,近十年才有较大面积的种植,目前全国栽培总面积约10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浙江、云南、湖北、河北坝上、甘肃兰州等地,随着国内鲜销市场增长,栽培面积逐年增加。浙江省常年种植面积20多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年产量30万吨,产值近10亿元,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以上。
然而,我国自主选育的西兰花品种市场占有率不高,约占5%,主要以国外品种为主。省农科院蔬菜所研究员、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专家组成员顾宏辉介绍,国内品种市场占有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国外西兰花育种研究起步早、育种技术水平高,如日本坂田公司(SAKATA)专业做西兰花育种,拥有超过100年的育种历史,资源丰富,先后推出了20多个西兰花品种,部分品种如“耐寒优秀”“炎秀”等具有适应性广的特点,使其很快垄断了国内市场,在西兰花育种实力、育成品种数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领先一步,成为西兰花育种的领航者。
我国西兰花育种始于20世纪80年代,多数育种资源是从日本早期可育品种中分离出来的。由于优异材料匮乏,育种技术落后,加上缺乏专项资金资助、技术人员少,制约和减缓了育种步伐,使得国外品种在我国形成了种业垄断和价格垄断,种子价格不断上涨,有的年份一粒难求。
与国外育种相比,我国西兰花育种在田间表型鉴定地点的选择上过于单一,鉴定较为独立,缺乏系统性,南北差异代表性不够,小气候选择代表性不强,造成了我国培育出的西兰花新品种适应性不强、抗逆性差。
据省农科院蔬菜所所长、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首席专家李国景介绍,5年内,通过联合攻关,要育成5个以上适合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的新品种,其中年推广面积达5万亩以上的新品种2个。到2022年,在东部沿海省份和云南、湖北、甘肃、河北等西兰花主产区累计推广攻关组育成的新品种80万亩以上,市场占有率要达20%以上,同时大大降低农民用种成本,打破国外种子垄断的局面,实现替代进口、引领全国、带动产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