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面对覆盆子市场大“变脸”,他们如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辟蹊径,从容应对——

撬动产业振兴的新支点

  编者按:
  今年以来,国内一些地方因农产品市场波动等诸多因素导致的滞销、卖难现象时有发生。6月6日,本报一版刊发《覆盆子市场缘何大“变脸”》后,引起广泛关注。个案背后,是如何振兴农业产业、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大议题。近日,记者深入采访后发现,面对市场“变脸”,有些地方却能从容应对,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本栏今聚焦这一话题,希望在当前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本报记者 葛勇进
  今年覆盆子(干青果)市场大“变脸”,出现“难卖”现象,让许多种植户很受伤。然而记者在深入采访后发现,在淳安县临岐镇、安吉县等地,却是风景这边独好:覆盆子依然不愁卖,农户收益不降反升。
  覆盆子产销中出现的这种忧喜交杂的局面,带给我们不少的启迪。作为新“浙八味”培育品种之一,覆盆子是近年来新兴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看好。但要稳步发展这些特色产业,仍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么,面对市场大“变脸”,该如何另辟蹊径,从容应对,撬动产业振兴的新支点?一起来看看这些地方的做法吧。
引领消费,争当市场弄潮儿
  安吉县杭垓镇文岱村种植覆盆子已有多年,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种植,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全村种植面积已有近1000亩,成为湖州市集中种植最多的村,2015年村里还成立了覆盆子专业合作社。近几年,这种小野果一涨再涨的行情,让村民们喜出望外。
  正当覆盆子行情在网上“霸屏”时,该村部分农户却果断“转向”——通过承包集中连片土地,试水覆盆子(熟果,俗称“树莓”)休闲采摘游。游客进场费每人50元,边赏边吃,如还想采摘带走,再收1公斤200元。虽然价格不菲,但从5月初以来,每天都有从周边城市赶来体验的游客。
  “覆盆子成熟时,产量比摘青果至少增一倍,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种植大户田大福告诉记者,今年鲜果的售价每公斤达100元以上,采摘游的收益估计每亩可达5万元以上,比摘青果晒干当药材卖好多了。
  村支书余大金透露了推出覆盆子采摘游的缘由。前几年农户以出售干青果为多,但随着行情疯涨,有人已逐渐意识到:一哄而上、仅靠“种”青果卖,有很大风险,“不正常,长不了”。现在搞休闲采摘游,既为乡村旅游增加了新亮点,又可预防干青果行情大跌的不测,达到“旱涝保收”。
  事实证明,这一“转身”很精彩。余大金介绍,今年率先转型的农户已初尝甜头,成功“逆袭”增收,“莓”开眼笑。
  “市场可以创造,消费需要引领。”省农业厅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认为,把覆盆子作为采摘游项目开发,培育产业新业态,是“打开了市场的又一扇窗”!余杭的茶圣节、建德的草莓节、仙居的杨梅节等,莫不如是。
  通过覆盆子采摘游项目,打造乡村休闲游基地,不仅能丰富城乡居民的休闲旅游,又助力了农民增收,为产业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途径。这对农业产业其他项目的发展,也是有益的启示。作为生产者,在埋头种地的同时,也要更多关注市场,学会“瞻前顾后”,既能种得好,也能卖得好,勇当现代市场的弄潮儿!
统筹谋划,合力打响优势品牌
  5月中旬,中国·千岛湖第四届覆盆子节在淳安临岐镇举行。两天时间,小小一颗覆盆子,不仅汇聚了来自省内外的300多药商,而且还吸引了上海、杭州等地的众多游客。
  临岐镇自2009年开始种植覆盆子,从野生驯化到大规模种植,2017年的种植面积已近2万亩,产量达300多吨,产值达1.27亿元。今年5月,被授予“浙江覆盆子之乡”。
  从一个偏僻小镇到“覆盆子之乡”,临岐镇用了不到10年。
  在临岐,尽管覆盆子产量年年增加,但农户基本不用担心销路。“无论是干青果,还是成熟果,覆盆子每年都没有卖不掉的。”做了十多年药材生意的临岐本地药商郑根法说,这是因为他们的“靠山”硬。
  郑根法所说的“靠山”,其实是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对发展覆盆子产业,临岐镇政府并非仅仅是鼓励农民种,而是想到了“以后的卖”,前瞻性地作出了产业发展规划。从2015年开始,镇政府筹划推出覆盆子节等系列活动,同时投资建造中药材交易市场,积极创建浙西唯一的以覆盆子为核心的中药材交易集散地。把特色产业、乡村旅游进行有机结合,塑造道地药材品牌,探索出“特色产业主导,融合一二三产”的乡村经济发展之路。
  在临岐镇,一年一届的农业嘉年华,拉长了覆盆子产业链,为药材产业兴旺注入了持续动力。该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全镇有中药材经营户100多家,种植面积5万余亩,示范性基地12个,今年种植面积要达到6万亩以上。“以覆盆子为主导的‘淳六味’,在全国中药材市场已小有名气,尤其是掌叶覆盆子交易量今年将达400余吨,占全国市场一半以上。”
  淳安临岐镇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推进“产业兴旺”中政府部门需要直面的新课题,既要“有作为”,更要“善作为”,特别是要注重统筹谋划,优化产品结构,加强品牌建设,搭建信息平台,培育营销队伍,开展农商对接活动等,促进产业兴旺、农民增收。
拉长链条,产业振兴路更宽
  近年来,农产品“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现象时有发生,大起大落的农产品行情,最受伤的无疑是农民。如何才能让农业产业稳健发展?
  产业要兴旺,不能仅靠卖原料和初加工品,还要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省农业厅中药材领域首席专家何伯伟认为,覆盆子作为道地药材,其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从长远来看,作为具有保健功能、药食同源的覆盆子,除了药用需求之外,在保健食品和特色水果上也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在欧美国家,覆盆子被称为“贵族水果”,未成熟的干果可入药,成熟后的红果除了作鲜食佳品,还可以加工成果酱、果汁、果酒、果奶、果冻、软糖等系列产品,甚至可提取高科技产品。
(上接第1版)
  据了解,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开发与覆盆子有关的系列产品,如蒙牛、伊利的树莓酸奶,好丽友的覆盆子类食品等。去年国内覆盆子用于加工产品的需求已达5万吨。业内人士预测,未来几年,国内市场覆盆子产品的需求量将达十几万吨。
  何伯伟认为,一个产业要振兴,还要吸引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精深加工领域。我省覆盆子产区应加大保健食品和特色水果的开发,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变为特色产业经济,为覆盆子种植业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实,我省部分道地药材产品的加工开发已有成效。同为新“浙八味”之一的“天台乌药”,近年来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在精深加工上已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红石梁集团天台山乌药有限公司依托丰富的乌药资源优势,率先致力于乌药的价值利用与开发研究。自主开发的台乌牌“乌药精茶”“乌药黄精颗粒”“乌药铁皮石斛人参颗粒”等保健品,已畅销全国,而乌药叶则已出口日本。目前,天台乌药深加工年产值已达8000多万元,预计到2020年产值超3亿元,可带动全省乌药产业快速发展。
  省农业厅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扶持发展一个农业产业,必须要善于开拓创新、拉长产业链,有实力的企业大有可为,可以积极介入,发挥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拓力度,推进产业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农户也可抱团组合,聚沙成塔,或借助科研院所的强力支持,合力进军农产品加工业。”一位农民企业家感慨说,只要用心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加工新品,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产品价值链,主动引导消费,逐鹿精深加工品市场,优质特色农产品“钱景”会越来越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