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堂里面来相会……”在乌镇东栅景区修真观古戏台上,屈娟如掀起台前的帘幕,挥动翩翩衣袖,朱唇轻启,一出桐乡花鼓戏在她的演绎中,百转千回。在厚重的妆容下,很难看出,这位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桐乡花鼓戏)传承人,已是一位82岁高龄的老人。“当年学戏就是图个喜欢,没想到真能唱到老。”从18岁那年,因按捺不住对花鼓戏的喜欢,丢掉锄头,加入戏班,至今屈娟如已经整整唱了60多年。60多年间,她见证了桐乡花鼓戏的繁荣和衰落。
桐乡花鼓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题材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短小精悍,曲调流畅活泼,且以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传统剧目有《乌镇北栅头》《陆雅臣卖妻》《尼姑庵里卖草药》等。“1952年,崇德县文化馆帮助组建了民爱花鼓戏小组,我就是其中的一员。到了1959年,桐乡县文教局又组建桐乡县花鼓戏剧团,人员增加到30人。”屈娟如回忆,当时的戏台下,挤满了听戏的人,男女老少,里三层外三层。
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因现代娱乐方式兴起,花鼓戏渐渐不流行了,很多花鼓戏演员也都转了行,有的到厂里打工,有的到红白喜事上去唱戏,终于,剧团撑不下去了,屈娟如也不得不另谋出路,她先后到过崇福、大麻的企业打工。
直到乌镇东栅景区对外开放,冷清了许多年的修真观古戏台要派用场了,屈娟如才又重新受邀回到了舞台。那一年,她66岁。说来也神奇,这么多年没唱戏了,但当她穿上戏服,往舞台上一站,感觉却都又回来了。
如今的修真观古戏台上,每隔半个小时一场,日复一日。
戏台朝北,寒暑天成了屈娟如最难熬的时光:冬天寒风刺骨,而一到夏天,戏台口涌出的热浪又往往令表演者热得汗流浃背。“工资低,而且辛苦,很少有人愿意学,哎……”一声叹息,道出老艺人几多无奈。
屈娟如说:“活到老,唱到老,总要唱到嗓子喊不出声那天吧。”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修真观戏台上的成员换了一拨又一拨,唯有屈娟如还一直倔强得坚守着这个戏台。 顾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