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他用一刀一锤在瓷上雕琢时光

  初夏的一个午后,富天林收拾器具,坐在家里朝南的一个小木桌旁,叮叮当当地刻起了瓷盘。今年63岁的他戴着眼镜,左手执刀,右手持锤,正在创作齐白石画像的瓷画。
  退休后,富天林回到家乡,在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油车弄34号开了一家名为“钰晟斋”的工作室。靠着自学摸索,富天林逐渐掌握了刻瓷的基本功夫,对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
  刻瓷手艺起始于清朝道光年间,是一项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缸、盘、瓶、碗、文具、瓷板等瓷胎都可以成为刻瓷的载体。
  走近“钰晟斋”工作室,各种刻瓷作品映入眼帘,轻轻触摸瓷盘表面,凹凸不平的质感与一般意义上的手绘瓷器完全不同。这些图案不是画上去的,而是刻出来的。观有笔墨,触有手感,这大概就是刻瓷带给人的独特享受。
  长桌上摆放着一把锤子、錾刀以及未完成的作品。“这些錾刀都是我自制的,普通钢材的硬度不够,因而前端采用了钨钢。”富天林说,根据力度和刀法走动的快慢,刻瓷时发出的声响也不一样。敲击的次数成就画面的表现力,表现力不够再接着一层一层敲,有时每平方厘米要敲击上千下。“这种刻法很费錾刀,通常两天就要用坏一把。”
  富天林介绍,他的刻瓷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颜色釉瓷盘上雕刻,随着瓷釉被逐层雕落,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变化和光线的虚实。另一种则是在白瓷上用笔画出轮廓,然后用刻刀刻出层次,完成雕刻后再用颜料上色。“素描要找出黑白灰三种大调来,黑白灰中又得细分,比如灰色又可以分成灰、次灰、再次灰,过渡好几次。瓷画也是这个原理,通过釉质的颗粒大小和厚薄程度的不同,来表现光线的明暗关系。”富天林介绍,一幅瓷画必须分出七八个层次,才能觉得这个人物活起来了。刻线是瓷画的基础,却也是最艰涩枯燥的环节。瓷器釉面薄而脆,表面有一定弧度,想让线条运行随心所欲,力道很难拿捏。所以刻线时必须精神高度集中,手指手腕配合用力,才能让刻刀在釉面上一刀一刀缓缓推进,用极细的点组成柔和纤细的线条。
  刻瓷是个必须要“坐得住”的耐性活儿,弯腰、低头、敲锤,经年累月的敲打声中,如果不是对刻瓷有着强烈的热爱,且不说做不做得出好作品,就连最基本的坚持都很难做到。“胳膊、腿、腰都累,有时候还要带上口罩,灰尘特别大。”富天林给自己雕刻了一个自画像的瓷盘,每逢有访客一眼认出这件作品,他就非常高兴。“看到大家都认可自己的作品,说明已有几分成功。“没有师傅教,就自己看书、上网查资料摸索。现在也算是掌握了点皮毛。”富天林说,从最初的卡通线条画逐步到风景画,再到人物画像,在瓷画的世界里越钻研越感觉有趣。 张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