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养生

蚊子活跃季 谨防登革热

  随着夏季的到来,蚊虫密度也逐渐升高,不但骚扰生活,还传播登革热等许多传染病。
  据浙江省疾控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4月30日,全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5例,较去年同期(7例)下降28.57%,无死亡及重症病例。从年龄上看,最小者28岁,最大者54岁,病例均为境外输入。其中马尔代夫输入2例,泰国、巴基斯坦及安哥拉各1例。
  经过多年监测,我省主要有3种类型的蚊子特别活跃,它们分别是库蚊、按蚊和伊蚊,这3种蚊子分别传播3种主要的传染病:乙脑、疟疾和登革热。
  我省蚊虫密度随季节变化明显,每年4月底至5月初越冬蚊开始活跃,其密度逐渐上升,7月下旬至8月中旬达到高峰。病毒通过蚊子的叮咬传染给人,被感染的蚊子终生均能传播病毒。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依抗原性不同,登革热分为一、二、三、四型。由于病毒型别不同,患过登革热的人还是有可能再次感染。如果被带病毒的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后感染发病,患者会出现高热、头痛、眼眶痛、肌肉及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自觉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发生登革出血热,可能导致休克甚至死亡。一般来说,潜伏期3-14天,传染期为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左右。“登革热初期症状类似一般感冒,患者往往会自己买一些退烧之类的药物缓解症状,因此使自己成为一个传染源。当他们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蚊虫体内增殖,使蚊虫成为‘病媒蚊’。”疾控专家亓云鹏说,东南亚地区是登革热的高发地区,如果去当地游玩被蚊虫叮咬,必须及时告知导游。登革热分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显性可根据症状判断,隐性感染者本身不发病,但是病毒会存在于体内,从而导致登革热的传播。“虽然登革热具有自愈性,一般在一周之后自行康复,但是如果患者是幼儿或老年人,也容易引发其他病变,尤其是再次感染登革热病毒,这点需要特别注意。”亓云鹏说。原来在感染登革热自愈后,身体内会存在抗体,如果此时再次感染另一类型的登革热病毒,身体就会出现免疫增强反应,可能导致症状加剧。
  伊蚊作为登革热病毒唯一的传播媒介,主要滋生在各种人工和植物容器积水中,如室内外积水缸罐、水培植物容器、竹林中的竹筒、树洞、废旧轮胎等。多在户外侵袭人体,其活动高峰在上午6点至9点,次高峰在下午4点至5点。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防蚊灭蚊?疾控专家建议,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可积水的容器,如放置在户内外不用的花盆、缸罐等;种养水生植物应每隔3-5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保持花盆托盘不积水;及时清除沟渠、天台等处积水,填塞竹节、树洞,对于长期无法清除的积水,可以投放杀灭蚊虫的药剂;家庭可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家庭用的水缸或水箱一定要加盖,以防蚊子进入;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还可以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个人可在衣服上施用驱蚊剂,着浅色长袖衫、长裤,在户外活动或作业时不要使用带有气味的化妆品、香水等;赴东南亚、南美洲等登革热流行地区旅行应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被蚊虫叮咬。
本报综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