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建好生态廊道 打通“两山”通道

  •   □陈新森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生态廊道建设首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浙中生态廊道建设作为金华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既是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八八战略”的新探索,也是提高环境承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新载体,对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浙中崛起”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磐安作为浙中生态廊道的起点,必须有效发挥生态和区位优势,着力提升规划理念、建设水平和整体品位,在共建浙中生态廊道中走在前列,创出特色,做成精品,努力使生态廊道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山区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串珠连链,处处成景,让生态廊道成为创建全域旅游的景观绿道
      全域旅游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模式的变革、发展格局的突破。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打造身心两安“大花园”,是磐安实施“生态富民、绿色发展”战略,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受经济实力、建设理念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低小散弱”成为制约磐安旅游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覆盖全县域全流域的生态廊道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链,把美丽的田园连成片,成了“全景美丽、全域旅游、全时体验”的景观绿道。
      位于始丰溪廊道的方前镇下村,濒临河道,风光旑旎,近年建成了集水上活动、垂钓休闲、小吃品尝于一体的3A级景区村。以村庄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的生态廊道乡村节点建设,重拾青山绿水,重现洁美文雅,使一幢幢农家山居、田园村舍变得更有品位更富诗意。环大盘山运动健身绿道是磐安生态廊道建设的骨干项目,东起盘峰,西至云山,南接双峰,北邻大盘,将沿线古村落、古道、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有机串联、形成一体。彩色森林建设、五大花谷打造、美丽庭院整修等特色生态廊道项目,文溪亲水公园、新城滨水公园、大盘山博物馆等廊道文化节点,形成了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的全域景观,整体提升了磐安的旅游品质和品位。
      生态廊道以溪河为脉络,串联起磐安的“山水林田湖”,将沿线的美丽公路、特色村镇、文化古迹、农业庄园等连点成线,打造出“农旅融合”“林旅融合”“文旅融合”新格局。如今以文溪市级廊道为核心,6条县级特色廊道为辐射,勾勒出磐安“处处美景、旅居皆宜、主客共享”大景区旅游版图。
    生态作基,产业为本,让生态廊道成为实现绿色发展的转化通道
      作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纯山区县,磐安是金华市唯一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浙江省“浙中江河源头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资源是磐安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磐安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建设生态廊道、加快绿色发展,是新时代赋予磐安的新使命、新要求。
      发展不能破坏,生态也要富民。磐安县严守生态底线,探索发展新路,将生态廊道建设与生态产业发展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把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生态优势与休闲养生、运动健康、康体养老、观光农业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取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效应。得益于生态廊道建设,尖山镇金土地农庄、冷水镇石秀石斛农庄等一批农业基地成功转型,成为以农耕、采摘、品尝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庄园。生态产业成为外出人员返乡创业的首选,乌石小镇、茶场小镇、沪上人家等生态廊道创业平台建设,使一大批原先藏匿深山、相对落后的村庄靠着青山绿水,发展起民宿经济、共享经济,逐梦全面小康,享受美好生活。生态廊道在保护和造就一个个美丽景观的同时,有效盘活了生态经济,实现生态发展与乡村振兴齐头并进、互促共荣。
      生态廊道建设将风景做成产业,把生态资源变成可交易的商品,形成廊道经济和生态产业链,构建起绿色产业发展体系,促进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赓续文脉,兴盛文业,让生态廊道成为留住乡愁记忆的文化廊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造就一座城。磐安自然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是生态名县,也是人文之城。磐安文化内容丰富,形态多元,特色鲜明,山水文化、中药文化、茶菇文化、儒家文化、民俗文化、古村落文化等形态都有历史的遗存和有效的传承。在生态廊道建设中,赓续文脉,兴盛文业,不仅是提升生态廊道文化内涵、赋予自然文化生命的需要,也是建设文化磐安、推进文化惠民的需要。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才能使生态廊道魅力无限。
      磐安生态廊道所处之地是文化资源最丰厚、文化交流最活跃、文化基础最坚实的区域。磐安县坚持以美丽城防为抓手,以文化设施、文化小品建设为重点,以“一乡一地标、一村一特色”为要求,合理布局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区域间有效对接、互补共融。如今,西溪流域的迎大旗、大祭马、大凉伞等民俗文化,好溪流域的磐五味、药膳、菌菇等养生文化,始丰溪流域的古村、古寺、古道等历史文化,成为一个个强大的文化磁场以及文旅复合体,吸引各地游客。廊道沿线的双峰乡大皿村,建起了村文化礼堂、农耕文化馆、老宁波中学遗址、皿川书画馆、农村计量博物馆等文化场所,成为生态廊道上别具一格的文化客厅。
      文化是生态廊道的灵魂。要讲好磐安故事,创建全域旅游,必须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在生态廊道建设中,通过实施历史遗存保护修复、文化节点场馆建设、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民俗民艺展示展演等途径,做好历史文化遗存的活态保护和传承,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真正做到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
    完善功能,综合治理,让生态廊道成为通向美好生活的阳光大道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磐安城区文溪两侧,有一条长3.6公里的健身步道,早晚来这里散步休闲锻炼的居民和游客络绎不绝。漫步在环境优美的文溪河畔,既能欣赏美丽山城仙境般的景致,也能领略到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在生态廊道建设中,磐安县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河道环境治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让磐安的水更清、天更蓝、地更净。抓好“美丽庭院”“十美村”“A级景区村”创建,推进垃圾分类处理、赤膊墙粉刷、节点改造绿化、线路规整等工作,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将生态廊道理念融入“一城三片”城市建设,打造宜居宜游的“山水灵秀地、醉美氧吧城”。
      小桥流水、杏花春雨、秋月霞天、渡头落日,日行无碍、夜眠无噪,生活小康、身心两安,这是磐安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生态廊道,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生态廊道是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综合性民生工程。只有将生态廊道拓展为一个具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且与旅游、农业、林业、文化等融合发展的高标杆项目,才能形成生态廊道“绿、富、美”效应,护好绿水青山,造就金山银山,为打造浙中大花园、加快全面奔小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系中共磐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位于磐安始丰溪廊道的方前镇下村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