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山市创新破解传统蜂业发展瓶颈,以产品深加工、蜜蜂授粉、蜜蜂文化为重点突破方向,着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业,探索出了一条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实力雄厚的新型发展道路。据统计,2017年,江山蜂业总产值达15.36亿元,全市有省一级种蜂场2个,规模蜂场(80箱以上)2470个,养蜂户4715个,养蜂互助合作社118个,全市蜂群数24.13万箱(其中中蜂1.2万箱)。该市养蜂规模与经济效益已连续26年位居全国各县(市、区)之首。
多年来,江山一直将蜂产业列为农业主导产业,市政府制定了《江山市农业传统产业振兴三年(2016-2018年)行动实施意见》,市农业财政制定了《江山市蜜蜂产业振兴三年(2016-2018年)行动实施方案》,方案确定,通过三年时间,财政投入720万元支持良种繁育、中蜂新法饲养、养蜂机械应用等方面。
夯实质量基础,把牢产业发展生命线。一是健全标准体系,鼓励“三品”认证。先后主持制定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等地方系列标准19个,举办100多场标准化技术培训班,目前该市98%的蜂农接受了标准技术培训。二是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从源头抓起、全程监管。2011年起,以创建国家级“出口蜂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载体,建立“协会+企业+合作社+蜂农”的蜂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和源头质量可追溯体系,向蜂农免费下发可追溯标签,并以手机APP为平台,建立了电子信息化可追溯体系。三是开展“蜂药统一配送与监管体系”。为了有效管理蜂药使用,确保蜂产品无兽药残留,协会负责制定蜂药选购目录,企业按目录统一采购,并以出厂价供给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发放给养蜂户,年终按蜂药款总额的12-15%给予补助。
为了调动蜂农生产积极性,降低养蜂风险,江山通过实行“二次返利”机制、建立养蜂风险救助机制、大力推进养蜂装备现代化等多方面来确保蜂农利益。
江山还大力发展“健康+”“互联网+”“资本+”“生态+”的蜂业经济,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拓展新业态,努力打造蜂产品生产基地、流通基地和营销基地,将该市建设成全国蜂业经济强市。
创新发展模式,延伸产业发展新链条。一是转变养蜂方式, 努力推进授粉产业化与市场化。目前,全市已建成以专业化蜜蜂授粉蜂繁育蜂场5个,授粉示范基地2个,显现增产提质效果。二是深入挖掘蜜蜂文化,建办蜜蜂博物馆,发展蜂业旅游。鼓励蜂业企业主动对接文化、旅游、养生等产业,创办蜜蜂博物馆、蜂疗馆,建设生态蜂业休闲观光基地、度假村,建设蜜蜂文化广场,举办蜜蜂文化节。全市现有集蜂业技术培训、蜜蜂文化展示、旅游特色产品陈列的江山蜜蜂博物馆4个。
江山充分发挥山区自然资源优势和中蜂养殖传统,率先打造“碗窑乡中蜂特色小镇”。支持碗窑乡政府实施“碗窑乡中蜂产业发展三年计划”,在月亮湖景区,打造蜂主题旅游项目,借助蜜蜂观光园、中华蜜蜂博物馆、中华蜜蜂疗养所,开展观光休闲、果品采摘、蜂味餐饮、蜂疗保健、蜜蜂文化科普、蜜蜂认养等活动。
游客体验养蜂。
金华:蜜蜂授粉实现种养业互利共赢
近年来,金华将蜜蜂产业作为畜牧业转型升级新的增长点,坚持发展养蜂生产和推进农作物授粉并举,强化蜜蜂授粉的产业功能,助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探索形成了“科研院所+协会+合作社+互联网”的新模式,有效解决了技术支撑、组织引导、信息对接等环节问题,形成了种养业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目前,金华市中蜂饲养6.5万群,每群可达450元-720元,通过租售授粉蜂群,可增加授粉效益每群250-350元。
金华市畜牧兽医局和市级科研院所开展蜜蜂授粉对不同作物增效的基础试验研究,获得了蜜蜂授粉促进多种作物增效的第一手科学数据,草莓可增产150%,柑橘、油菜增产20%-30%,西瓜增产15%-30%,枇杷增产30%-50%,火龙果、猕猴桃增产25%-40%,蜜蜂授粉技术成果显著。同时,该市蜜蜂协会牵头制定了《大棚草莓蜜蜂授粉技术规程》《中华蜜蜂授粉蜂群快速繁殖技术规程》两项市级地方标准,把科技成果和生产标准应用到实际生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金华市积极发挥协会组织能力,指导建设以从事蜜蜂授粉业务为主的专业化授粉合作社,将分散的授粉蜂场组织起来,作为蜂农和种植户之间的枢纽,并提供双向授粉技术服务。目前,该市有10多家专业化授粉合作社组织授粉蜂场,授粉作物覆盖1万余亩设施西瓜,1.5万余亩设施草莓,1.3万余亩枇杷,0.5万亩子莲等7种作物,年授粉蜂群超过2万群。
为进一步加强种植户和养殖户的信息对接,该市将“互联网+”思维导入蜜蜂授粉产业,助推蜜蜂授粉产业发展。通过建立蜜蜂商业授粉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在微信上开通“绿蜂商业授粉服务平台”,实现蜂农和种植户有效对接,蜂农和种植户可以分别发布蜜蜂供体信息和作物需求信息,经线上沟通后再转入线下合作。目前该平台活跃人数超过了1千人。
金华市还通过合作社专业化管理提高蜂群利用效率,打破了散户单打独斗局面,有效提升蜜蜂授粉的组织化水平,实现蜜蜂授粉效益最大化。养殖户在草莓、西瓜等作物授粉中可以获得每箱300元的授粉费用,在枇杷授粉中可以获得每箱2.5-5公斤的枇杷蜂蜜,直接经济效益每箱600-1000元。同时,蜜蜂授粉在节约劳动力、提高农作物产量上取得明显成效,也让种植户增加收益。如设施西瓜蜜蜂授粉可以比原人工授粉节约80%以上成本,西瓜种植户效益每亩约提高3000元。
推广蜜蜂授粉技术,可减少激素类使用,提高农产品品质。枇杷、西瓜等采用蜜蜂授粉技术后,由于外观好、内在品质佳,销售价格提高10%仍供不应求。利用蜜蜂授粉后,农药使用大幅减少,有利于推进种植业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生态农业建设。
蜂产品体验馆。
桐庐:质量安全建设为蜂产品保驾护航
桐庐是中国蜂产品之乡,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蜂王浆出口及蜂王浆冻干粉加工基地。近年来,该县加工出口的蜂王浆及蜂王浆冻干粉占全国出口量的40%左右。2017年全县养蜂产值1.02亿元,蜂业总产值达7.77亿元。
桐庐县历来对蜂业十分重视,近几年不断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养蜂大县向加工出口强县转变。早在2008年,该县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蜂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010年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考核验收。示范区在规范该县基地管理、开展蜂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保障蜂产品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提高养蜂业抗风险能力,桐庐出台了养蜂业扶持政策,对100群以上的转地蜂场发放养蜂专用帐篷,2017年共发放养蜂专用帐篷62顶,改善蜂农生活条件。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养蜂业的抗风险能力,每年财政安排20万元,设立养蜂业风险救助基金,用于救助在养蜂生产一线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故的蜂农,2017年救助受灾蜂农38户,发放救助金13.9万元。
桐庐县每年制定年度蜂农培训计划,聘请蜂业专家,对全县所有蜂农开展针对性培训。每年培训200多人次,发放培训资料千册以上。
为有效开展蜂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该县建立了“示范区——出口企业——养蜂基地——蜂农”的完整的运作体系,以及从出口商到蜂产品出口企业、联合蜂场、蜂农均可追溯的完整体系。根据蜂产品质量溯源要求,统一设计印制产品原料标识标签,发放给蜂农使用,蜂农在出售其产品原料时必须加贴示范区统一印制的标识标签,年底对标识标签使用情况进行抽查。
桐庐蜂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制定出口蜂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计划和实施方案,每年对出口企业的产品进行抽检,自示范区成立以来,每年送检杭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农业部蜂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60批次左右,全部达标。同时,该县还建立了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对重大突发性事件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有效防范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可能采取的措施,降低企业的产品出口风险。
养蜂日记与政策挂钩,确保养殖档案记录完整。养蜂人员具有流动性、松散性、随意性的行业特点,生产过程管理难度很大。针对这一现状,该县要求养蜂日记记录与养蜂备案相结合,未备案蜂场不得享受项目扶持。另外在蜜蜂检疫上,除了对蜜蜂进行现场检疫外,也要对照养蜂日记确认有无病史,才能出具蜜蜂检疫合格证。
桐庐县利用农民信箱畜牧平台手机短信功能,指导蜂农有计划地开展生产与蜂病防治工作。定向向基地蜂农、合作社、企业发送蜂业技术服务和产品行情信息,并在蜂业网站、论坛、微博上发送蜂群、蜂产品买卖信息,促进蜂农、企业开展蜂产品交易。同时开展全国放蜂点预警信息平台建设,与各地蜂业协会开展合作,共享当地蜜源、气象、蜂群密度等信息,及时向蜂农定向发送放蜂点的各类预警信息,以便蜂农及早做好应对措施。
本报记者俞霙整理、省畜牧兽医局供图
工人正在仔细检查准备出厂的蜂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