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凋萎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新型病害,也是当前危害杨梅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严重时,可造成杨梅树死园毁的后果。省农科院园艺所杨梅课题组经过多年的防治实验及果园防控试验研究,通过科学的施肥、修剪处理及农药合理使用等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今年4月,这一研究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眼下,杨梅即将成熟收获,而杨梅凋萎病一般在杨梅采摘后,约7月份开始出现病症,在9月至翌年3-4月集中暴发。现就防控杨梅凋萎病技术介绍如下,为农技推广人员和梅农提供参考。
规范修剪,杜绝病菌传播
杨梅凋萎病发生时,其典型症状表现为:嫩梢首先出现干枯、叶片失绿,1-2个月后干枯叶片逐渐脱落,常在叶痕处有白色霉层覆盖,直至整棵树枝条干枯,一般3-5年整株死亡。如不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可造成死树毁园的严重后果。
据科研人员研究,杨梅凋萎病的病原菌为异色拟盘多毛孢和小孢拟盘多毛孢。该病害具有发病快、传染性强等特点。杨梅凋萎病病原菌主要定殖于杨梅枝干及嫩枝韧皮部,环境适应能力强。这类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非常广泛,借雨水传播,病害防控难度大。因此,杨梅果园在整形修剪时,应及时进行伤口处理,若时间过长,大量的修剪伤口裸露在外,会成为病原物主要的侵染点位。
为了减少病菌的人为传播,首先应对发病枝梢进行清理,再作整形修剪。剪下的病枝及时带出果园、销毁,因为病枝中的病菌分生孢子会随雨水和气流传播,造成再次侵染。其次,要及时保护修剪后的新鲜伤口,可使用膏剂农药仔细涂抹修剪伤口,要有一定厚度,并且伤口边缘树皮位置也需涂抹2-5厘米,防止病菌通过剪刀在病枝与健枝之间传播。修剪过程中可通过每隔1-2小时,用75%酒精仔细擦拭剪刀,防止剪刀带菌传毒。修剪病枝条时,要彻底剪除,不能只剪去发病干枯部分,而是要剪截到枝条的完全健康的位置,因为在病健交界处的健康一侧也会潜伏病原菌,仍然会引起病害的发生。同样,台风等自然灾害,可造成大的树技折断,加上空气湿度大,病菌侵入的可能性也非常大,需对断枝的伤口及时涂抹膏剂农药进行保护。
利用生物有机肥,修复树根生态环境
近年来,不少地方对杨梅园施肥技术简单,有的长期施用复合肥,少施或不施有机肥,导致杨梅树的根围生态环境恶化,根际微生物群落单一,根际菌等有益菌群的活力下降,而杨梅凋萎病发生后,杨梅树体对氮、钙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运输能力降低,杨梅树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易受病菌侵染。
为培养健壮的树体,增强其自身的抗病能力,可施用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调节植株新阵代谢,增强杨梅树根系活力,提高吸收养分能力。因此,在杨梅生产管理中,应提倡以施用有机肥为主,复合肥为辅。一般条件下,在冬季可使用饼肥或腐熟有机肥做基肥,沟施或者穴施,根据树体大小及树势,每株树施用10-20公斤,最好使用新型生物有机肥作为基肥,根据树势每棵使用5-20公斤,采取沟施或者穴施。另外每年2-3月份可追施一次杨梅专用全价缓释肥料,根据树体大小及树势每株施用2-4公斤。
搞好冬季清园,采用药剂防控
杨梅果园冬季清园,一般情况下,都是在每年11月下旬至1月上旬进行。此时杨梅产区的温度多数在0℃以上,凋萎病菌仍然会侵染传播,如不及时清园,病菌会通过伤口侵染,导致病害发生。实验发现,石硫合剂、多菌灵、福美砷、链霉素、甲基托布津和代森锰锌等药剂对凋萎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差,在春梢、夏梢、秋梢等萌发生长期用药,都无法有效控制凋萎病的发生。而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吡唑醚菌酯等咪唑类、三唑类和醚菌酯类杀菌剂内吸性好,具有保护、预防和治疗作用,且低毒,对杨梅凋萎病菌的毒力抑菌效果非常好,建议冬季清园时,可选择这类杀菌剂进行防控。
科学选用药剂,使用方法正确
如何科学选择药剂防治杨梅凋萎病病原菌?省农科院的专家通过果树生产上常用的药物进行了实验与筛选。试验表明:咪鲜胺(25%乳油)、苯醚甲环唑药剂(10%水分散粒剂)、丙环唑(25%乳油)、50%吡唑醚菌酯(凯润)水分散剂、异菌脲(50%悬浮剂)等药剂对凋萎病菌都有较好抑制效果,建议果农根据杨梅树势、病情及农药使用说明书,优先选择这5种农药,也可以选择杀菌机理相似的其他三唑类、咪唑类、醚菊酯类杀菌剂。一些复配农药如阿米妙收、75%禾技水分散颗粒剂、丙环·嘧菌酯(扬彩)、阿米多彩等,经田间施用证明,对凋萎病的防治效果也较好,可根据树势及农药使用说明书,使用800-2000倍液喷雾。
使用药剂防控凋萎病时,使用方法也有讲究。一般在杨梅花芽萌动期、春梢抽生、杨梅采摘完毕、秋梢抽生及冬季修剪后都需及时喷药保护。果农对杨梅春梢、夏梢和秋梢抽生后的用药很重视,却忽略了花芽萌动期(2月上中旬)、杨梅采摘后及冬季修剪后的保护。其实,杨梅休眠期结束后的花芽萌动期,杨梅树体代谢增强,营养汁液运输活跃,病菌扩散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是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杨梅采摘结束后,气温高,雨水多,采摘造成很多伤口,如不及时喷药保护,病菌也很容易侵入。每次使用的农药最好是单剂,不要盲目混合使用复配剂或桶混剂,盲目混合使用既增加了成本又增加了农药残留的风险。相邻2次喷雾,不宜重复使用同一种农药,需强调的是喷药保护修剪伤口时,做到剪完即喷,均匀对叶片、树干、树枝和树冠下地面进行喷雾处理,一定要保证当天用药,否则起不到有效防控病害的作用,因为病菌在新鲜伤口形成的24小时内最容易侵入定殖。
生物农药由于防控见效慢,在农业生产中常常不被果农重视。而实际上果树生长需要一个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适当使用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及数量,对杨梅果树的健康生长十分有利,建议果农适当使用申嗪霉素悬浮剂或井冈-蜡芽菌悬浮剂等生物药剂,每年使用1次,可与基肥一起施入土壤内。农药喷雾时也可混配加入千分之一的“好快”(植物防卫反应诱导因子),增强杨梅树体的抗病性。另外硫酸亚铁也有一定预防病害的作用,每年使用1-2次,既可以补充铁肥,又能保护树体,预防病害,也可以适当使用。
在防治杨梅凋萎病的过程中,应根据果园的具体情况,可对上述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适当调整,以培养健康树势为基础,提升树体抗病能力,科学用药是关键,切勿盲目乱用药。对凋萎病发生较重的果园,科学的防治方法能使树势慢慢恢复,保证杨梅果园可持续生产,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杨梅课题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