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军
茶和世界,共享发展。5月18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大幕将启。时光倒回到一年前,首届茶博会取得的傲人成绩还历历在目:汇聚茶和咖啡产品近万种,吸引近千家茶企参展,客流累计突破6.68万人次,到场的专业采购商超过7000家,现场交易额近6780万元,达成意向交易额35.37亿元……
从0到1、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作为一场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茶事盛会,首届茶博会演绎的精彩,折射出日益繁荣的浙江茶业经济。据统计,2017年,全省茶园总面积19.97万公顷,茶叶总产量17.93万吨,茶叶总产值达176.1亿元。
一年来,借助首届茶博会搭建的舞台,浙江茶企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进一步扩大在国内外茶叶领域的“朋友圈”,不断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商机和理念,有力推动茶叶在种植、加工、销售及产业模式上发生嬗变,助力我省茶叶一二三产业振兴发展。
一路“追”绿,茶叶种植厚植生态底色
“首届茶博会体现了真正的‘国际范’,不但让更多的新客户认识了‘千岛银珍’,还帮助公司进一步开拓了国际销售市场。在首届茶博会上,公司展示的有机茶受到众多中外客商的青睐。首届茶博会闭幕后,一批德国客商前来考察公司的有机茶基地,与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回忆起首届茶博会,浙江千岛银珍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丽丽激动地说,首届茶博会让公司获得了渠道与销售双丰收,也让公司更加坚定了绿色、生态种植茶叶的理念。
用修剪下来的茶枝、菜籽饼、羊粪等作为肥料;用灯光诱捕及人工捕杀等方法防治茶树病虫害;羊群食草结合人工除草……如今,在浙江千岛银珍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1510亩有机茶基地内,茶叶生产的生态循环系统已基本形成。“近几年,公司的有机茶园取得了显著效益。”张丽丽说,去年,公司茶叶总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其中,有机茶产值占到70%-80%。“接下来,公司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广有机茶生产。”
在我省,像“千岛银珍”一样,坚持茶叶绿色种植、生产的茶企还有很多。这些茶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化为导向,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茶叶生产的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持续推动我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茶好客常来。绿色生产拧紧茶叶品质“安全阀”,让我省茶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水涨船高”。根据省种植业局的数据,2017年,我省茶叶市场交易活跃,其中浙南茶叶市场交易量为7.68万吨,交易额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14%和12.98%;中国茶市交易量1.66万吨,交易额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15%和24.65%。全省茶叶均价达到每公斤98.2元,同比增加7.03%。
创新驱动,茶叶加工不断扩量增效
“茶叶理条机是茶叶加工、尤其是高档名优茶加工的重要工艺设备,我们原先使用的是小型茶叶理条机。在首届茶博会上,通过与省内生产商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最新的茶叶加工行业发展动态,就有了升级‘装备’的新想法。”浙江天一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齐孝照告诉记者,首届茶博会闭幕后,他从龙游买回一台大型茶叶理条机,茶叶加工水平有了飞跃。
齐孝照说,在首届茶博会上,他结识了不少茶企同行。对标其他茶企,一年来,公司“对症下药”,在茶叶加工领域不断创新,获得了更广阔的前景。“去年,公司茶叶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纯利润达到100多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省茶企通过机械化加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同时,在茶叶精深加工上,还不断创新思路,开发出茶糕点、茶饮料、茶衣服、茶蚊香等茶产品。
在首届茶博会上,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抹茶冰激凌、抹茶咖啡、抹茶蛋糕等产品,曾让参会者赞不绝口。该公司不仅收获了许多订单,创造了相当不错的销售业绩,而且还学到了不少品牌管理理念。
公司董事长刘志荣说,目前,抹茶是我省茶叶深加工产品中效益较好的品类。近年来,“御茶村”从最初发展茶园,到后来加工抹茶粉,再到研发抹茶甜品,一直在茶叶精深加工方面不断创新。如今,“御茶村”生产的抹茶粉已加入了星巴克、农夫山泉的原料供应链。“2017年,公司茶叶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实现净利润2000万元,今年净利润估计会翻一番。”刘志荣如是说。
如今,在我省,以“御茶村”为代表的10余家规模生产企业,年产抹茶1270吨,总产值达1.75亿元,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上游碾茶原料基地建设,宁海、兰溪等地纷纷添置新碾茶生产线。
一年来,借助首届茶博会搭建的舞台,我省参展茶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实现合作与共赢,推动茶叶深加工不断扩量增效。据省农业部门统计,2017年我省有茶叶精深加工企业55家,消耗茶叶原料10.3万吨,实现产值20.6亿元。
以茶为媒,茶旅融合做活富农文章
江山市保安乡裴家地村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江山“绿牡丹”的发源地。在这里,不仅年年产出优质的茶叶,还生产“风景”,茶乡旅游已成为裴家地村销售茶叶的新渠道。去年,托茶旅融合发展的“福”,该村的“绿牡丹”平均价格卖到了每公斤1500元。“我们村有800余亩茶山,茶农138户,年产茶叶5吨。近年来,村里积极开展茶乡旅游活动,到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开茶节。”裴家地村党支部书记、裴家地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岳华说,如今,借助乡村旅游,当地茶农的“腰包”正变得越来越鼓。“首届茶博会上,我卖力‘吆喝’我们村的生态环境、生态茶叶,赢得了不少人的关注。现在,在微信上向我订购茶叶、跟我联系要来我们村旅游的朋友比以前更多了。带动村民发展茶旅融合新业态,我的信心越来越足。”王岳华说,为壮大茶旅经济,进一步提升茶园的“颜值”,去年以来,村里新建了停车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美丽茶园建设。他坚信,未来,裴家地村的茶旅融合之路会越走越宽。
如今,在我省,许多环境优美的美丽茶园,成了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一年来,我省以茶为媒,通过“旅游+”“生态+”等模式,进一步推进茶叶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诸如安吉宋茗茶博园、松阳茶香小镇、磐安古茶场文化小镇等一批茶业小镇建设有序推进。随着茶庄园、茶博园、精品茶旅线路等不断涌现,茶旅融合新业态的崛起,我省茶产业注入了发展新动能,茶农真正做到了既卖“风景”,又卖“产品”。浙江茶园“风景这边独好”,正展示出富农茶乡的靓丽风采。据统计,2017年全省涉茶第三产业产值61.5亿元,同比增长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