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裘云峰 文/摄
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作为茶马古道起点之一的四川,有着3000多年的茶叶种植历史。近年来,四川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茶园面积、总产量和产值三项指标均居全国前三位。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开幕前夕,记者走进天府之国,感受川茶产业发展的魅力,探寻其中的浙江“身影”。
茶园+旅游
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
在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的牛碾坪万亩观光茶园中,一幢幢形似帐篷的民宿点缀在茶树丛中,房间采用玻璃做墙,游客住在里面,可以360度全方位观赏茶园美景。“这些帐篷民宿已经被包下好几天了,奥迪公司花费200万元在茶园举办客户答谢会,邀请全国700余位经销商来到茶园,感受别样的川茶文化。”雅安市牛碾坪旅游开发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每逢周末节假日,这些帐篷都是爆满状态,就连平时,也要提前十天预定房间才行。
“自去年开始,我们依托名山区位、生态、文化等优势,通过民居改造、闲置资产盘活、社会资本新建等多元化方式,着力打造了一批高设计、高起点、高品质的特色民宿。”名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代先隆告诉记者,除了民宿,区里还大力发展茶园骑游道、游步道、观光茶廊等配套服务设施,通过茶旅融合的形式,转变人们对乡村生活的价值观念,让城市与乡村能够良性互动。
同样,在青川县金川茶叶合作社的加工厂房里,一群游客正围在茶机前饶有兴致地看着茶叶加工过程。“这些鲜叶都是我刚从茶园里亲手采来的,我要看着它是如何制作成茶叶的,也长长见识。”游客秦女士笑着对记者说。“合作社专门开辟了800亩茶园用作采摘游,采普通鲜叶每斤收80元,采摘‘龙井43’等名优茶,每斤鲜叶要300元,效益远远高于平时的鲜叶销售。”金川茶叶合作社负责人雷万春告诉记者,这还只是茶农的收入,鲜叶在合作社加工成干茶,合作社还能收取每斤30元的加工费。游客之间口口相传之下,前来体验采摘游的人数快速增长。“去年我们接待了8000余采摘游客,光这800亩茶园采摘游的效益就达40余万元。”雷万春说。
通过发展茶旅融合,对茶叶基地进行景观化改造,规划茶旅游精品线路,发展主题鲜明的家庭茶庄、休闲茶庄,进一步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2017年四川500万亩茶园实现茶叶综合产值630亿元,全省400万茶农人均茶叶收入4000元以上。
品质+品牌
茶博搭台川茶香飘四方
走进位于名山区的雅安市现代茶叶科技中心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黄金芽”“碧云”“铁观音”“中茶302”等优质特色新品种茶树长势正旺。“繁育场收集了省内外茶树种质资源材料1500多份,引进茶树良种220个,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雅安市名山区茶叶发展局副局长黄梅告诉记者,依托科技中心,名山区大力推广最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良品种20多个,“白毫131”“特早芽213”等国家级茶树良种种植面积已占到名山区茶叶总面积的60%以上。
茶叶品质的提升助推了产地区域品牌的打造。雅安市坚持“公共品牌+企业品牌”战略,以“蒙顶山茶”和“雅安藏茶”两大区域公共品牌为基础,加快发展以蒙顶甘露为代表的绿茶、以雅安藏茶为代表的黑茶、以高山有机茶为代表的红茶等品牌产品。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标准、共享品牌、共同打造、共有提升”的原则,组建雅茶品牌促进联盟,创新公共品牌共享机制。
在四川,像“蒙顶山茶”这样获地理标志保护的茶叶产品已经有16个。为推广川茶品牌,让产品走出去,四川省通过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四川国际茶博会等平台,促进川茶国际化,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川茶。去年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四川展团现场销售额达320余万元,意向签约额达4亿元,其中出口意向签约额达1亿元以上。“去年在杭州,‘蒙顶山茶’获评全国十大茶叶区域公共品牌,让公司的知名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波深有感触,“今年3月春茶上市时,很多浙江企业来到雅安,指定要‘蒙顶山茶’。这在茶博会之前是不曾有过的,去年5月茶博会举办以来,公司销售量同比增长了20%多。”张波说。“茶博会不光让茶企受益,今年4月刚出炉的‘2018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显示,‘蒙顶山茶’的品牌价值从2017年的26.66亿元跃升到了30.72亿元。”黄梅说。
扶资+扶智
精准扶贫打造富民产业
自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安排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帮扶西部贫困地区以来,浙江与青川结下了22年的深情厚谊。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浙江举全省之力,千里驰援,与青川人民共克时艰。援建任务完成后,浙江又继续对青川进行十年长效帮扶。“我见到浙江人就像见到了亲人一样。”谈起浙江对青川的帮扶,雷万春激动地说。
雷万春原本是青川县孔溪乡的一个茶叶商贩,当年的孔溪乡连1亩良种茶园都没有,茶园收益低,百姓都没有种茶的热情。1998年,在浙江对口帮扶的大环境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白堃元教授来到青川县,帮助当地规划发展茶叶生产,指导农民开展名优茶的试点种植,也正是在那一年,雷万春投身到了茶叶种植中。“5·12”地震后,浙江金华市对口援建青川县孔溪乡。针对孔溪乡茶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2009年,金华市投入援建资金70万元,帮助孔溪乡茶农成立金川茶叶专业合作社,雷万春成了合作社负责人。“金华市还投入22万元资金,对乡里的340亩衰老茶园进行了改造,建起了1.5公里的茶园道路。”雷万春告诉记者,除了金华市的资金扶持,2013年,浙江还拿出长效帮扶资金30万元,赠送给合作社一套茶叶加工设备,大大解决了茶农鲜叶加工难题。“原来合作社全靠手工制茶,一天只能加工鲜叶100斤,现在达到了每天可加工鲜叶3万斤。”雷万春说。
除了资金帮扶,浙江对口援助更看重“扶智”。2012年到2014年,浙江连续3年组织青川县600多位茶叶种植户到浙江考察学习。“通过1个月的学习,拓宽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种茶技术,也带动了合作社社员一起发展。”学习结束后,雷万春把资料精心收好带回乡里,时常拿出来给当地的茶叶种植户讲课,让更多百姓受益。“这些外出培训的种茶骨干回来后,对青川各个乡镇的茶叶产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青川县农业局副局长郝玉文说。
在青川采访过程中,每到一处茶园,记者都能在茶农口中听到浙江援助的感人故事。
青川仙雾有机茶基地位于青川县蒿溪回族乡海拔1200米高山上,在“5·12”地震时,基地道路塌方,厂房倒塌。“是浙江的干部工人冒着危险,修路搭桥,帮基地恢复了交通。”基地负责人袁树先告诉记者,对口援助蒿溪乡的浙江桐乡市还补助基地90万元资金重建厂房,购置新设备,并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基地恢复生产。在浙江的帮助下,青川仙雾有机茶基地茶叶品质跃上了新台阶,震后第二年,基地的茶叶品种“树仙雀舌”就荣获“中茶杯”一等奖;次年又获国家“国饮杯”一等奖。基地带动周边农户种茶1万余亩,助农增收3000元以上。
22年来,浙江累计安排资金近90亿元,派遣各类专业人才40余批4500多人次帮扶青川,培养各类本土人才2万余人,实现了“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智”的深度融合。截至2017年底,青川县有49个贫困村“摘帽”,稳定脱贫7191户2236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4.29%,为2018年整县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拔1200米的青川仙雾有机茶基地。雷万春(左五)在茶园给合作社社员授课。
采摘游客在参观制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