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谱写现代农业发展新华章

——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综述

  □本报记者 李军
  一幢幢“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办公楼拔地而起,一项项农业实用技术、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近年来,我省不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既促进了农业技术精准匹配,又打通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基层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
“我们镇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成立于2013年,服务业务涵盖水利、农机化、农业气象、农业政策性保险、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现在,农民遇到农技难题时,我们都能第一时间‘对症下药’。”海宁市盐官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农艺师顾天明告诉记者,他从事基层农技服务已30多年,随着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断深入,农技推广队伍的待遇有了保障,工作更有劲了,他每年要下乡100多天。
  2005年,我省全面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明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有效解决了农技人员养老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此后每年还安排3300多万元资金,用于31个欠发达县和海岛县的农技推广工作补助,有效调动起乡镇农技人员开展农技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09年以来,我省按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农技推广机构建设要求,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由单纯的“农技服务”向“农业服务”转变。目前,全省已有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653个,硬件建设、功能拓展、服务延伸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搭建起了基层农技推广的有效平台。
  我省还根据农业部要求,稳步推进湖州市及富阳等9个县(市、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试点,并印发《关于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意见》,在农业科技人员离岗创新创业、农技推广人员在岗开展增值服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农业技术实现精准匹配——
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这些年,市里和镇里的农技专家在葡萄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对我精心指导。我种植的100亩大棚葡萄产量高、品质好,平均亩产值能达到1.5万元以上。”在慈溪市新浦镇的一帆果蔬农场,正在查看葡萄长势的农场主罗国民感激地说,农技专家的“零距离”指导,有效解决了农场葡萄种植技术需求和供给不匹配的问题,种植效益发生了跨越。“我经常与专家们交流种植心得,学习种植经验。”罗国民说,农场通过对接省市甚至省外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县乡农技人员,在葡萄地里实验起“三膜覆盖促早提质栽培”“立体复合型经营”等新技术或模式。作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场去年还开展了草莓试验品种的种植研究,拿到了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资金5万元。“这些支持,让我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好技术要送到农民手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自2006年以来,我省全力推进责任农技制度,根据承担责任不同,在县、乡两级分别设立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县农技指导员和乡镇责任农技员3类岗位。引入学校管理模式,明确责任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全面履行农技推广“班主任”职责,并量化开展农技试验、联系示范户、进村入户时间。强化基本保障,建立主管部门、所在单位和服务对象三方结合的考评管理制度。这项我省首创的责任农技制度,已在全国推广。
(上接第1版)
  此外,2014年以来,我省还围绕农业战略产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以粮油、蔬菜、茶叶、果品、畜牧、花卉、蚕桑、食用菌和中药材等产业为主线,组建起覆盖省、市、县3级的产业技术服务团队。
  据省农业厅科教处介绍,到目前,全省已组建产业技术团队425个,有专家4996人。依托团队专家,在技术研发上,我省投入1000万元,积极组织实施“三农六方”科技协作项目;在推广应用上,投入3000万元,组织实施产业技术项目,实现了农科教、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农业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转化应用进一步加快
  位于海宁市长安镇的浙江虹越花卉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花卉种苗、草坪草皮、容器苗木、温室花卉、园艺资材等产品的研发、生产、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园艺企业。近年来,“虹越花卉”坚持自主创新,建立起省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并先后承担了多个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成功转化科技成果,发展势头红火。据公司行政总监郭兰介绍,去年净利润达到3000万元。“为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作为省里的第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我们邀请高校、国外专家,加上公司的资深一线员工,在虹越园丁学院内,对周边的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户开展培训。”郭兰说,去年共培训30多次,今年将培训50多次。借助培训这一平台,极大地带动了周边花卉产业技术的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的关键环节在转化和应用。近年来,我省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履铿锵。还以组织实施全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为依托,各县每年安排资金,稳定了经费投入,改变了过去示范基地和主体对象不稳定、管理不规范、政策不配套等状况,构建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推广模式。随着设施大棚、避雨栽培、统防统治、绿色防治、统一育秧、机插机收、测土配方施肥、高效节水灌溉、农业信息化等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成果转化率和技术到位率。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超62%,比全国平均高6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借助以“甬优12”为代表的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品种选育、推广与应用,去年单季晚稻百亩方的亩产首次突破1000公斤大关,达到1010.99公斤,攻关田最高亩产达到1071.51公斤,双双创下我省最高纪录,在全国领先。连作晚稻百亩方的亩产793.49公斤,较原记录提高了100多公斤,攻关田最高亩产818.75公斤,均居全国前列。
  农业丰、农民富,离不开农技强。随着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我省的现代农业发展定能谱写新的华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