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景美人和乡村兴

——浙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纪实

  编 者 按
  我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15年来,坚持规划引领、稳扎稳打、群众视角,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15年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促进了乡村“三美融合”,对乡村振兴起到了基础性支撑作用。我省的经验与成效,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为此,本报自今日起开设“乡村振兴看浙江”专栏。
  乡村是中国的根。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农村要有新风貌新生活。今日之浙江,正在豪情满怀,扬长补短,持续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本报记者 李军
  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窗明几净的房屋、优美宜居的庭院……阳春时节,记者行走在浙江的乡村院落,但见一幅幅清新美丽的乡村画卷,不时映入眼帘。
  从2003年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浙江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目标,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一以贯之地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如今,浙江农村整体面貌显著改观,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
  今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到要“学习借鉴浙江等先行地区经验”,这是对浙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取得成绩的高度肯定。今后3年,已“先行一步”的浙江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力争为全国治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浙江样板。
持续发力 强化整治
——美丽生态做足“面子”
  龙游县大街乡贺田村,青山环抱、溪流清澈、村道整洁,地上基本见不到垃圾。但在10多年前,贺田村脏水横流、垃圾成堆、道路坑洼……“2008年开始,我们村集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拆除所有传统茅厕,修建水泥路和污水处理池……村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贺田村党支部书记劳光荣告诉记者,2010年起,贺田村还首创了一套“垃圾源头分类可追溯,减量处理再利用”的机制,拉开了一场扎实的“垃圾革命”。
  经过几年的环境整治,贺田村成了声名远扬的美丽样板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干干净净,这些年下来,大家养成了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劳光荣说。
  贺田村是我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早在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就启动实施了生态省建设和以垃圾收集、卫生改厕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由此拉开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大行动的序幕。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15年来,浙江持续发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连线成片,交出了一份成果卓著的答卷。截至2017年底,我省已有2.7万个建制村完成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占全省建制村总数的97%;全省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实现基本覆盖;规划保留村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74%农户的厕所污水、厨房污水和洗涤污水得到治理,96.3%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把减量化资源化作为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主攻方向。自2014年以来,选择910个中心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积极探索“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分拣清运、回收利用、生物堆肥”各环节的科学规范、基本制度和有效办法。目前,浙江已有11475个村实施生活垃分类处理,占比约41%,垃圾分类工作领跑全国。
盘活资源 增加收入
——美丽经济做厚“底子”
  “因为年代久远、村民外出打工导致长期无人居住等原因,村里有不少房子成了危房。现在,已有33户农户与投资商签订了总计68间闲置农房的租用协议。这些房子出租后,在保留原貌基础上,投资商将房子加固,改造成民宿。”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岔路口村党总支书记尉瑞庆告诉记者,该村通过盘活闲置农房,让村民得到一笔租金的同时,还美化了村庄环境,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今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将比去年增加20多万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浙江农村住宅长年闲置的现象较为普遍。据专业机构调查,仅绍兴市就有闲置农房476万平方米,其中农户个人房屋396万平方米,村集体房屋80万平方米。这些闲置农房因长久闲置而日渐破败,既影响了村庄的美观,又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今年,绍兴市强势启动“闲置农房激活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吸引100亿元社会资本,实施1000个改造项目,激活1万幢农村住房,探索一条闲置农房激活利用路子。得益于这一计划,到2020年,该市农民人均住房财产性收入有望增加40%以上,乡村旅游、农业体验、健康养老、休闲度假等产业规模总量增加50%以上,带动农村新增就业人口1万人以上,增加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00万元以上。
  在柯桥区,33幢闲置农房被用于打造投资1亿元的嵋山·若耶溪谷民宿项目;在桐庐县百江镇小京村,33幢老房子“嫁”给了国内外顶尖建筑师,启动建设小京坞国际建筑大师艺术集合村项目;在新昌县儒岙镇甘湾村雪家坑自然村,秋山行吟民宿投资1000多万元,租用闲置农房3000平方米,农户可获年租金5万元……
  近年来,为打造充满诗意栖居概念的景区化村庄,浙江把农村闲置用房这一潜在的资源转化为可以增值的资产、资本,做厚了发展美丽经济的“底子”。随着越来越多的闲置农房被不断激活,浙江农民增加了财产性收入,村集体创收开辟了新渠道。据统计,2017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比上年增长9.1%,连续33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2.054:1;全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总收入423.5亿元。
  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的新决策,到2020年累计建成1万个A级景区村庄,其中3A级景区村庄1000个。借力万村景区化建设的有力推进,美丽乡村正在成为浙江的一张金名片。目前,全省已有58个县(市、区)成为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12个县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
乡风文明 宜居乐业
——美丽生活做实“里子”
“只要天气晴好,村民们都愿意往文化礼堂跑,大伙儿经常聚起来唱戏、跳舞,业余生活丰富多了。”4月23日,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溪头村党支部书记楼则说,在接受电话采访告诉记者,溪头村文化礼堂自2015年建成以来,满足了当地村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已成为最具人气的活动场所。
  201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当年建设1000个农村文化礼堂。这是浙江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又一件大实事。
  如今在浙江,穿梭于青山绿水之间,行走在白墙黑瓦之下,像溪头村文化礼堂这样带着泥土气息的农村文化礼堂,已遍布乡野、“落地开花”,渐成浙江乡村精神文化的新地标。
  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要阵地,借助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明乡风频频播进广大农民的心田。据了解,到2020年,浙江将建成高水平农村文化礼堂1万座以上,覆盖全省80%以上农村人口。
  文化的“软件”有了,公共服务的“硬件”也不能少。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并在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了等级公路、邮站、电话、宽带等“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响”,农村用电“户户通、城乡同价”。全省农村实现等级公路通村率100%,路面硬化率100%。
  近年来,浙江利用美丽乡村建设营造的优美环境、日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发展。2017年,全省培育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点3483个,经营户2.05万户,从业人员16.8万人,营业总收入353.79亿元。
  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浙江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正争相亮出各自的风采,成为村民们宜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