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我省一些地方采取一系列举措,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努力实现产业转型与生态建设同步提升的畜牧业绿色发展之路,取得明显成效。本期介绍丽水市、平阳县等地的典型经验做法,供学习借鉴。
丽水市:两大模式助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近年来,丽水市创新“养猪上楼”“赶鸭上架”生态养殖技术,大力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截至2017年,采用“养猪上楼”模式养猪场51家;采用“赶鸭上架”模式水禽全旱养场5家。
“养猪上楼”实现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利用
分离式发酵床,实现资源再利用。非接触式发酵床养猪零排放模式采用双层结构的分离式发酵床结构栏舍,上层铺以漏缝地板用来养猪,下层用锯末、砻糠、废弃菌棒加酵素混合而成的约1米厚度发酵床。上层的猪粪尿直排到下层发酵床上,经自动搅拌机搅拌和吸氨固氮,可快速与垫料内的菌种进行发酵。“养猪上楼”模式2016年被省农业厅列为“八大农业主推模式”之一,2017年被农业部列为“五大治污模式”之一,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该市意鑫牧业有限公司获评全国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打造多层花园式生猪养殖场,使用本地香菇生产废菌棒为垫料原料,促进排泄物资源化利用。
节水产肥,实现效益再升级。清洗节水。按传统年出栏万头肥猪生产线每天清洁地面、冲洗粪沟产生污水总量为100立方米计算,每天可节水6400吨、年节水近232万吨。废物产肥按一个万头猪场每天排出粪尿约20吨、发酵挥发后固体残值率0.15计算,年可无害化处理消纳生猪排泄物7.2万吨;按粪尿∶垫料=1∶2.5比例生产有机肥,年可生产猪粪有机肥超16万吨。建立“猪-沼-作物(果园)”生态循环示范基地,以沼带畜、以畜促沼,促进沼液浇地、干粪沼渣肥田、沼气取暖发电,实现“三沼”综合利用,真正实现了猪场污染零排放的目标。
节本增效,实现经济再收益。首先是节约人工成本。按年出栏2000头生猪的猪场计算,传统模式下至少需4名饲养员,该模式下只需1名(主要工作只需给猪喂料),每年可减少人工成本18万元。提高栏舍利用率。传统模式为2.5—3平方米养1头猪,现养1头猪只需1—1.2平方米,新模式栏舍造价虽然贵了六成,但同样面积下的养殖头数增加了一倍多,每头猪的栏舍成本不升反降。降低饲养成本。新模式饲养环境干燥,猪群与排泄物不直接接触,生猪死亡率较传统模式下降3%左右,兽药使用量大幅减少,且饲料转化率高,比传统养殖提前15天出栏,饲养成本平均每头降低50—100元。
“赶鸭上架”破解水禽养殖对水资源环境污染瓶颈
棚架网床鸭舍,实现离河养殖。通过搭建棚架网床鸭舍来饲养,搭配封闭运动场和循环游泳池,用钢架或者竹木结构架空建设,不破坏耕作层,栏舍顶篷采用隔热层,舍内及运动场全部为漏缝网床结构,网床四周用泥土筑挡水墙,外围设深排水沟,防止粪便积水堆积。丽水市莲都区实行该模式的养殖量已占全区水禽养殖总量50%左右。
排泄物旱地清扫,实现污水消纳。建立“鸭粪-沉淀池-农作物”生态循环沼池,实现鸭排泄物旱地化清扫、袋装收集,部分进入水体的粪污通过三级污水沉淀处理池净化后,经管网灌溉生态消纳种植基地。如莲都区河东村郑玉萍家庭农场,建有旱地鸭棚离地分层式漏粪栏鸭床2000平方米、鸭运动场1000平方米,配有一个循环水游泳池,还有污水沉淀处理池120平方米,养殖鸭子6000羽,不仅实现污染零排放,每年还可产出有机肥150多吨。
多模式促效益,实现高产经济。降低采食量。通过减少人工水池面积,减少鸭子在水体中运动时间,采食量平均下降10%。提高产蛋效率。提升场所卫生水平,大肠杆菌病发病率下降90%左右,全期产蛋量提高4%左右。节省人工成本。集中上架后每个劳动力管理蛋鸭数量增加,折合每羽蛋鸭年饲养管理成本下降2元。莲都区蒲塘村陈永富养殖场养殖蛋鸭5000羽,实行该模式后,年可新增效益10万元左右。
平阳县:开展新建零排放规模养殖场试点
平阳县以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对新建零排放规模养殖场不受限养区域限制开展试点,进一步拓展绿色畜牧业发展地理空间,全面推进畜牧业增量提质绿色发展。
该县在全面完成低小散及禁限养区养殖场关停整治的同时,对保留下来的养殖场,加强养殖模式和技术指导,推进养殖场改造升级,提升换档。一是模式创新实现养殖增量。整县制推广环保型“非接触式”生物发酵零排放养猪新模式,目前全县已有26 家养殖场推广应用,从源头解决养猪污水排放的难题。同时,按照新理念、新模式、高起点的要求,谋划新建一批标准化、生态化、景观化的现代化牧场,近3年来,采用“非接触式”生物发酵模式立项建设生猪规模场2个,总投资近1.2 元,全部建成后养殖规模近8万头,占全县总量80%以上。据统计,2017年底,全县生猪存栏自2013年以来首次实现增长,比2016年增长2.44%。二是科技创新助力产业提升换档。加速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集成运用,引导养殖场户加强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保留养殖场的科技水平。如一鸣乳业总投资3.7亿元,建成世界一流的生产工艺流水线和生产设备;霞山牧业公司存栏母猪2550多头,通过引入互联网+APP系统管理,实现年产值9000多万元;星亮鸽业公司自主研发推广自动喂料系统,应用雏鸽早期雌雄鉴定等技术,节本增效明显,年可增产创收近200万元。
该县积极完善发展体制机制,突出解决畜牧业发展中面临的用地、资金扶持等难题。在温州市率先出台设施农用地审批政策,近3年累计审批畜牧业建设用地235亩。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助推一鸣全产业链投资项目,落实1500亩规模用地指标。同时,对新建零排放规模养殖场不受限养区域限制开展试点,进一步拓展绿色畜牧业发展地理空间。
金东区:多方联动 确保污染零排
2013年以来,金东区累计关停、拆除养殖场4056家,拆除栏舍144.88万平方米,生猪饲养量调减到5.42万头。对保留下来的养殖场,该区通过多方联动,确保污染零排。
全区所有猪场均已参加生猪保险联动,每个养殖场配备冷柜或冷库用来暂存病死猪,由专用车运至无害化处理中心销毁。每个养殖场都建有沼液池,小规模场配套周边农田和苗木种植地,就地生态消纳,大规模场视情况额外增加异位发酵床和生化处理方式,确保粪污资源化利用、无害化排放,干粪送至有机肥厂加工成为有机肥后回田利用。
该区养殖排泄物一方面通过“猪-沼-作物”模式实现就地消纳;另一方面以区级资源化利用中心为依托实现异地消纳。截至目前,共建成沼气池17175立方米,田间储肥池9000立方米,泵房26座,输液管网33900米,通过中心运送沼液16.7万吨,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助力下,生态得以修复,地表水质得到明显提升,全区20个乡镇交接断面水质均符合或优于三类水质,农村的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广大农民朋友也都深切体会到了环境日益改善带来的幸福感。
截至2017年底,金东区保留的84家养殖场均提升为美丽牧场,其中15家通过省级美丽牧场验收,69家通过区级美丽牧场验收,省级美丽生态牧场数量位列全省前列,全市第一。
浦江县:率先出台畜禽养殖业农牧对接实施方案
近日,浦江县在全省率先出台畜禽养殖业农牧对接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行“农牧结合”养殖新模式,深化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畜禽排泄物全面、有效、持久、综合利用的新机制,确保实现畜禽养殖场排泄物“零排放”和综合利用,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方案以提高沼液资源化利用率为目标,以强化农牧对接、生态消纳为重点,坚持政策推动,强化主体责任,完善配套设施,加快推进沼液就地就近消纳、异地配送、纳管处理等多途径利用,着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沼液资源化利用体系和长效运行机制。按照定人员、定车辆、定职责、定片区、定基数、强化考核(“五定一考核”)的要求,建立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以及监管体系,实现畜禽养殖场100%零排放和排泄物100%综合利用的“双百”目标。
方案提出要建设完善沼液贮存输送配套设施。沼气池、储液池、干粪池和污水处理能力应与生产能力相匹配,并正常运行。异地消纳的应在消纳地建设田间储液池(罐)、沼液输送管道、沼液输送泵、微喷灌设施等设施,方便种植业主使用;就地消纳的,建设沼液输送管道或喷灌管网。储液池贮存能力不能少于3个月,确保在冬季和雨季有足够容量贮存养殖场沼液和粪污,切实防止污染周边水体和土壤。建设时要与肥水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主推技术相集成。
强化农牧点量对接。测算辖区内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产生量,根据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生态消纳的治理目标,配套消纳地,确定消纳地域面积,明确养殖废弃物去向,实现生态消纳。消纳地要明确到乡镇村具体地块、种植面积、种植类型。生态消纳地主要由养殖场周边农地、农业“两区”、“一区一镇”、“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和花卉苗木、园地林地、新造农地等组成。
完善沼液配送服务组织。根据各乡镇(街道)现有畜禽存栏量和种植基地现状,按照就近对接原则,全县配备沼液运输车14辆。乡镇(街道)应根据现有畜禽养殖量,划分养殖场责任片区,明确每辆车抽运的养殖场以及对接消纳基地。所有车辆统一安装车载监控系统,纳入县农能办电脑后台监管范围之内。
方案要求,建立沼液资源化利用体系和长效运行机制,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纳入乡镇(街道)水环境整治工作目标考核。加强环保、农业、乡镇(街道)部门联合执法。综合运用法律和行政措施,对畜禽养殖场开展不定期执法检查,对存在偷排、直排行为的畜禽养殖场,要及时做好取证、立案处罚、限期关停或整改工作,确保实现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及资源化利用“双百”工作目标。
常山县:整合推进农牧精准对接
近年来,常山县通过严控养殖污染反弹、实施农牧精准对接、场区景观改造等措施,全景化提升养殖场面貌,推进生态循环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600余万元,配置1.1万亩土地资源,年均处理沼液14万吨,保留场绿化率达30%以上,场貌更新率达99%以上;4个规模场获评省级美丽生态牧场。
一是点对点服务促技术整改。特聘资深工程师作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顾问,对全县排泄物治理技术方案进行修订,出台了《常山县农牧结合定点定量精准对接技术标准》。实行专人专岗制度,抽调5名畜牧干部,经技术顾问专业培训后,组建技术服务队伍,负责全县排泄物治理指导工作,对养殖场实行包干结对指导。截至目前,服务队伍累计入场指导1000余场次,完成问题整改800余个。
二是项目化管理促设施落地。利用省特扶资金600万元,采取项目化管理的手段,以先建后补方式,整合推进以场为中心的“猪-沼-作物”生态小循环模式,实现沼气入户作燃料,沼液、沼渣入地作肥的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效途径,共完成55个生猪养殖场排泄物治理项目,累计建成雨污分离设施管网4万米,沼气池、储液池总计8.2万立方米,铺设沼液管道25万米,沼液排放墩1万个。
三是分类化治理促精准消纳。全县生猪养殖场沼液池一次性储液能力达到3个月以上,部分养殖场如伟盛牧业可达7个月以上,完全可以满足农作物季节性轮作施肥的需要。根据消纳基地植物种类的不同,采取“滴灌”“墩灌”两种管网结合模式,沼液经多级沉淀降低沼渣残留后便于灌溉。大公养殖场沼液经过多级沉淀后,通过140个排放墩灌溉胡柚、金银花等种植基地,每亩地化肥、农药减量分别达70%和60%,农产品增产20%,经济效益80余万元。目前,该县已建成100亩以上的生态消纳示范基地17个,合计3000余亩。
天台县:重奖排泄废物“再生可用”
近年来,天台县不断推动传统畜牧业改造提升,实现养殖污染“零排放”,全县畜牧业初步实现了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生态循环的养殖格局,出台政策奖励排泄废物“再生可用”。目前该县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70%,规模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5%以上。
天台县委托浙江大学编制《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出台《天台县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按配种、繁殖、保育、排泄等功能区域划分,规划实施6个生态养殖小区,对小区的水、电、路、治污设备等基础设施按造价50%进行补助,通过减免第一年租金,并可申请最长3年的财政贴息(年贴息率5%)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小规模养殖户进入小区。鼓励有条件的养殖场积极申报美丽生态牧场,注重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项目的引进,提升全县畜牧业整体水平。截至目前,已建成养殖小区5家,入驻养殖小区养殖户已达12家,建成美丽生态牧场8家,其中省级美丽牧场6家;引进总投资3000万元、年存栏湖羊6000只的益泰湖羊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年存栏蛋鸡20万只的亿顺蛋鸡项目等。
该县还出台《天台县实施农业生产“两集双控”工作奖励补助办法》,扶持有机肥加工企业和沼液运送服务组织建设,推进农牧对接,实现养殖污染“零排放”。对年生产商品有机肥1万吨以上的新办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纳入县内政府采购的再给予每吨50元的补助;对从事县内沼液配送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给予一次性10万元和每吨20元运费补助;对建设砖混结构田间沼液储肥池100立方米以上及其配套设施,给予每立方米400元补助。创新监管模式,建成全省领先的“农村能源监管系统”,在每辆沼液配送车上安装全球定位系统、车载摄像系统以及罐体液位显示,实时传送数据至管理后台,全年新增沼液利用量达17.8吨。探索推动沼气发电并网,推行“规模养殖+沼气发电”综合利用模式,鼓励养殖主体购置沼气发电机组。该县康绿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沼气使用率从3%提升至100%,年增收超4万元。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