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消保委发布2018年第一季度受理投诉情况分析,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省消保委组织共接到消费者投诉5015件,受理5003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570万元。
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是引发投诉的主要原因
根据投诉性质分类,在所有投诉问题中,质量问题占37.69%,售后服务问题占12.11%,其他问题占12.01%,合同问题占11.62%,虚假宣传问题占9.28%,价格问题占6.53%,安全问题占5.89%,假冒问题占3.42%,计量问题占0.95%,人格尊严问题占0.51%。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和其他问题仍是引发投诉的主要原因,占投诉总量的61%以上。
2018年第一季度,全省消保委组织受理商品类投诉2344件,其中家用电子电器类共610件,占商品投诉总量的26.02%,位居商品类投诉第一。服装鞋帽类、日用商品类、食品类及交通工具类四类商品的投诉量分别居第二到第五位。
2018年第一季度,全省消保委受理服务类投诉2193件,服务类投诉中,销售服务类投诉1156件,占服务类投诉总量的52.71%,其中网络购物1100件,占销售服务的95.15%,销售服务位居服务类投诉第一,生活与社会服务、互联网服务、电信服务、房屋装修与物业服务等四类服务投诉分别居第二到第五位。
教育培训类投诉涨幅明显
2018年第一季度,全省消保委受理61起教育培训投诉案件,比去年同期上涨135%。主要集中在售后退费难、虚假宣传、缺乏经营资质等方面。
省消保委分析指出,教育培训类投诉涨幅明显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是预付费问题突出,售后服务退钱难。预付费在教育培训行业普遍存在,不少培训机构的预付费用高昂,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几十万元,部分培训机构为促销课程推出了各式预付费算法,纷繁复杂。近年来,培训机构卷巨款跑路现象时有发生,也与培训机构预付费高、退费难这一现象息息相关。一些培训机构开办者抱着牟利敛财的动机,一旦经营不善就宣布破产一走了之,加盟培训机构成了部分经营者眼中一个短时间内聚财的好途径。消费者要求退款时,经营者往往会设置障碍,同时存在部分经营者售后服务态度差等问题。
二是虚假宣传严重,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很多教育培训机构存在虚假宣传的现象,随意编造教师学历、培训内容、培训效果等内容误导消费者。培训开始后,培训机构没有经过消费者的同意,随意更改课时、更改老师、合并班级,甚至取消课程,消费者因此得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一些培训机构只重视眼前利益,教学质量差,既没有标准化教材、课件及教学方案,又没有正规教师,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中老年人投资理财上当多
2018年第一季度,全省消保委收到31起关于投资理财的投诉,较去年同期上涨121%,投诉人多为老年人。省消保委指出,由于对投资理财缺乏基础的认识,消费者很难分清哪些是正规产品,哪些是非法集资。投资理财骗局主要有几方面特点:
以高回报、低风险、稳赚钱为诱饵。不少投资理财项目以“低门槛、低风险、小投资、大回报”“天天返利”“保本保收益”等诱惑性信息为噱头,以高额回报诱惑客户投钱。以投资为名,行非法集资之实。
善于包装,假借名目吸金。一是装门面,如投资理财公司的业务员会将投资人带到公司或工厂参观,这类公司往往装潢华丽,导致投资人对该公司实力误判;二是假借名目迷惑消费者,有的打着政府项目名义进行推销,有的打着境外投资或高新科技开发旗号骗取消费者信任。
诱导消费者增加投资金额。消费者投入一定资金后,往往一开始会定期收到回报,消费者在尝到“甜头”后很可能会追加资金,等一段时间后不再收到返利,再去找这些所谓的投资公司时,会发现其早已倒闭或者卷款逃跑了。
受骗对象多为老年群体。不少投资理财公司利用老年人认知能力弱、风险防范意识差等特点,骗取老年人的养老钱。常见的手段有通过举办养生讲座、免费体检、免费旅游等方式,引诱老年群体投资;以投资艺术品、邮币、贵金属等为名吸引老年群体投资;以投资养老公寓引诱老年群众加盟投资等。
为防范投资理财风险,省消保委提醒消费者在投资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提高风险意识,莫贪小利失大财。消费者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期望丰厚收益的同时绷紧风险这根弦。对于宣传高利率、低风险、稳收益的投资项目一律不听、不看、不信。
增强理财知识,善于识别投资陷阱。消费者要学习投资理财知识,可咨询专业人士提高对投资理财的认知。
选择正规机构,切勿盲目投资。消费者在投资理财时要选择正规的理财机构,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网站查询企业的办公地址,了解企业是否有违法违规行为,必要时可实地查看。
签订书面合同,细读合同条款内容。消费者在进行投资理财时一定要和对方签订书面合同,而非口头协议。要仔细阅读合同每一项条款的内容,尤其要注意是否存在限制消费者权利、排除经营者义务的不公平条款。
任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