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是主要的药用食材,其中嫩姜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一道时鲜蔬菜。近年来,嫩姜的消费量逐年增长,生姜的种植效益较高。大棚栽培生姜主要以收嫩姜为主,而大棚生姜和水稻轮作,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降低土传病菌基数,有效减轻生姜腐烂病(姜瘟)的发生,提高生姜产量和品质;此外,种生姜用肥量较大,通过轮作水稻可消化土壤残留肥量,保持良好的土壤性状。目前,该模式在嘉兴南湖、嘉善,金华永康、武义,缙云等地推广应用。
产量效益
该模式一般亩产嫩姜1400-1900千克,产值3.2-3.8万元,生产成本1.5-1.7万元,净利1.5-2.3万元。水稻亩产550千克,产值1650元,净利润650元,合计亩产值3.365-3.965万元,净利1.565-2.365万元。
茬口安排
生姜1月上旬开始烘种姜,2月初直播,5月初至6月上旬采收。水稻6月中旬直播,11月上中旬收割。
关键技术
生姜栽培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选用本地“红爪姜”或“莱芜大姜”品种。
2.烘种姜。烘种姜采用木屑暗火加温法。1月上旬开始烘种姜,时间15天左右,根据播种面积确定种姜数量。烘姜前将厚约50厘米的种姜平摊在烘姜炕上,上盖15-20厘米厚的稻草,温度保持在15℃-25℃为宜。
3.催芽。采用电热丝加温催芽法,上盖大棚薄膜,温度保持在18℃,直至种姜萌发短壮芽,催芽时间10天左右。
4.整地施肥。姜生长期长,需肥量大,一般应重施基肥。亩施三元复合肥50千克、腐熟有机肥(羊粪或鸡粪)750千克做基肥。
5.播种。如选用“红爪姜”品种,适于密植。一般平均行距38厘米,株距8—10厘米,亩栽1.7-2.1万株。
6.田间管理
①大棚环境管理:采用大棚+中棚的双层覆盖保温。生姜在地温25℃-28℃的条件下,出苗快而齐,若天气晴暖,一般栽种后20-30天开始出苗。
②中耕、培土:姜根茎生长要求黑暗湿润的环境条件,因此需随姜根茎的膨大逐渐培土。初次培土可在主茎7-8叶,第一分枝出土以前进行,培土高度5-8厘米;第2次培土在生姜第二、第三分枝期进行。
③除草:姜田容易滋生杂草,人工除草是姜田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整个生长过程不能使用化学药剂除草。
④肥水管理: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追肥一般结合培土进行,每次亩施三元复合肥10-15千克,追肥后再培土。大棚生姜根系数量少,分布浅,怕水淹,做好开沟排水,防止田间积水。采用滴管供水,以利于控制水分。
7.虫害防治。虫害主要有姜螟虫,斜纹夜蛾,地老虎等害虫,发现姜螟虫可用氯虫苯甲酰胺20%SC3000-4000倍液喷杀。
8.采收。嫩姜可在5月初至6月上旬采收上市。栽植密度大的应早采收,密度小可根据市场行情稍晚采收。
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1.主栽品种。选用“秀水134”“秀水321”“浙粳88”“嘉58”等生育期适中的晚粳稻品种。
2.直播。6月中旬直播,亩用种量4千克左右,播种前用25%氰烯菌酯(劲护)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立枯病等。
3.肥水管理。由于生姜用肥量大,水稻田不需施基肥,追肥采取前促、中控、后补的办法,其它管理与水稻常规管理相同。
4.病虫害防治。根据病虫草害发生情况,重点防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及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
5.机械收割。11月中下旬收割。
平湖市农技推广中心 吴平 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