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凌紫
这是一份庄重承诺,掷地有声——到2019年底,全省全面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10万元的薄弱村,经济发达县所有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这是一面鲜明旗帜,引领前行——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事关脱贫富民和强基固本,应像抓精准扶贫脱困一样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这是来之不易的成绩,催人奋进——2017年,全省6920个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已有5053个村实现“消薄”,完成当年目标计划的166%、三年任务的73%。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振兴路上不少一村。为打赢“消薄”攻坚战,我省全面贯彻省抓统筹、市负总责、县乡抓推进落实的责任机制,形成五级书记抓“消薄”、全省协力促攻坚的氛围,健全各级扶持集体经济的政策体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各地拿出真金白银,使出真功硬招,“消薄”首年交上了一张亮丽答卷。
凝聚“一股绳”合力
“乌龙村山清水秀,自然资源条件较好,我打算从农旅结合、农业+康养这个角度破题研究,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建德市农办干部沈光炎,接到乡村振兴特派员“任命书”后,即第一时间到村里走访。他凭借多年打造“果蔬乐园”的经验,从乌龙村的“百亩桃林”入手,构思了特派员履职的第一份方案。
4月初,建德市131名市管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特派员,正式进驻131个集体经济薄弱村蹲点,进行一对一帮扶。新举措激发新动力,提振着“消薄”的信心。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省各地全面落实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决策部署,雷厉风行,广泛动员,形成了上下一心、合力推进的生动局面。
省级层面,省委组织部牵头抓推进落实,省农业厅负责日常工作抓协调指导,省委文件一出台就制定下发贯彻通知,紧盯目标任务不放、紧抓协调指导不松。市、县级层面,党委负责人“挂帅出征”,乡镇书记一线攻坚。一年来,8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党政负责人专题调研集体经济发展工作1278次,开会研究部署“消薄”工作712次,乡镇书记谈起“消薄”工作如数家珍……
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必举全局之力。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政府统筹整合资源,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帮扶工作。
温州坚持“党建+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促成480家企业、71家社会组织与573个村结对,实施帮扶项目528个。金华市整合相关政策、人才、技术资源,构建起1个部门和1家企业结对1个薄弱村的“2+1帮扶”模式。台州市动员乡贤力量,引导乡贤以项目带动“消薄”,落实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等项目4200多个。
凝心聚力促“消薄”。短短一年,我省村级集体经济状况变化喜人,“摘帽”的薄弱村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数,各有关市、县(市、区)均完成“消薄”年度任务。
积累“一箩筐”妙招
“强村八法”“造血十法”“消薄十八招”……我省各地因村制宜、精准施策,通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消薄”模式。“年初,村里将‘低小散’企业占用的40亩工业用地全部腾退,村两委整合补助资金、自有资金和腾退的盘活资金,折现750万元用于入股产业园。”日前,嘉善县大云镇东云村党总支书记陆荣杰,在“嘉善县强村联合云创实业有限公司章程”上签下了名字。这意味着,东云村和该县其他20个村一起,成为该公司的股东,以“飞地抱团”的形式,共同开发嘉善县13个“飞地抱团”项目之一——中德生态产业园项目二期。园区竣工投产后,东云村每年至少能获得10%的保底分红。
在我省,一些薄弱村存在资源不足、发展经济门路不多、单兵作战能力弱的问题。它们像东云村这样,将目光投向了飞地抱团发展物业经济。充分利用城市化、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突破村域甚至县域的限制,通过联手整合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
一些拥有土地山林、自然风光和水等自然资源的薄弱村,通过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开发生态经济来拉动集体经济发展。
浦江县、遂昌县等地,组织当地薄弱村联合成立投资开发公司,对山塘水库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按资源和人口比例投资建设或入股水电站,村级集体增加年经营性收入超过5万元。天台县、金华市婺城区等地,结合“大花园”和美丽乡村建设,探索村集体以土地等自然资源入股,开办民宿旅游、开发农业观光项目,为村集体增加固定收入。
还有一些薄弱村,或是立足特色产业,把加快集体经济发展与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结合,在促进产业发展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或是依靠服务创收,由村集体组建中介服务组织,围绕农业生产、乡村旅游、仓储物流和居民生活等提供服务,为村集体获取有偿服务收入。
或是发展光伏、电商、基金等集体经济新业态……
各地锐意探索齐谋发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哪怕“一方水土养不了一个村”的地方,也“无中生有”出妙招,一系列“消薄”创新实践相继开展,百花齐放汇聚起澎湃力量。
项目“一揽子”跟进
“117个项目中,我们荣西村就有两个,发展信心更足了。”4月11日下午,泰顺县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举行集中开工仪式,与会的仕阳镇荣西村党支书林典奎喜出望外。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总投资13.66亿元,覆盖277个村,全面奏响泰顺从“消薄”到“强村”发展的进军号。
“消薄”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硬骨头”越难啃。为此,我省将项目发展作为又一关键法宝,推动各地创新集体经济项目发展模式,引导扶贫、产业等各类项目资金投向集体经济发展,利用优质项目带动,变“输血”为“造血”。
台州市制定“一村一策”行动计划,因村制宜制订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精准扶持对象、精准扶持项目、精准资金投向,建立薄弱村发展项目库83个,涉及项目1985个。
丽水市集中扶持资金,建立全县性综合投资平台,以投资回报率为标准,建立产权明确、股权清晰的发展项目分配机制,统筹新建飞地物业、光伏发电、旅游商业街等大型项目,采取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统一按股分配收益的方式,为316个薄弱村带来稳定收入。
宁海县设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优质奖、进步奖,对合法合规、每年获得稳定收益并经财务专项审计的优质奖、进步奖项目所在村,给予资金奖励,还每年安排20亩土地指标,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物业增收项目。
在推进项目“造血”的过程中,我省还给足政策保障。
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2亿元,重点支持壮大“26+3”县村级集体经济。出台用地保障措施,在年度发展用地指标中安排专门指标用于“消薄”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用地指标优先用于村内项目建设需要。各级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向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参股的项目优先提供金融支持,有效解决融资难题。省级各部门都制定了税费减免政策,尤其是对村级物业项目、集体企业等,做到能免尽免、能减尽减、能返尽返,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减轻负担。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记者欣喜地看到,今年各地“消薄”的力度更强,劲头更大,“消薄”攻坚战,正在希望的田野上深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