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溪匡堰镇倡隆村的一座山脚边,有一个养殖场,波光粼粼的水面下,就是养殖场场主伍坚柯守护的宝贝——台湾鳗鳅。伍坚柯的养殖场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颂鳅波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那是他和妻子徐珍萍一起取的。“因为谐音‘送秋波’,有‘暗送秋波’的意思。”伍坚柯说,这里面既有鳗鳅的“鳅”字,同时谐音的这个成语也表达了他们对这个创业项目情有独钟。
辞职创业艰辛开启鳗鳅养殖路
从2015年养殖场建立以来,伍坚柯已在田头度过了3年创业时光。
4年前,伍坚柯还是慈溪市一家企业的员工,但身在企业的他心里却一直有一个创业梦。2013年10月份,他毅然辞职,开始寻找合适的创业项目,直到一年后,他考察了连云港、象山、萧山等地台湾鳗鳅养殖基地后,才最终选择鳗鳅养殖。2015年,伍坚柯引进了20多万条鳗鳅苗,开始创业。为了守护鳗鳅,他在养殖塘边搭了间小屋作为栖身之处,每天都要围着养殖塘转悠几圈。
本来以为养鳗鳅并不是件困难的事,但问题很快来了。“鳗鳅在白露前后最容易发病,由于没有做好防范,头一年我们就损失惨重。”伍坚柯说,那一天,他像往常一样一大早走到塘边察看,发现塘内黑压压漂浮着一大片死鳗鳅。发病的鳗鳅很容易殃及同类,他赶紧和父亲一起把死鳗鳅清理出塘,同时请教专家进行补救。24小时不停用水泵抽水换水、向塘内喷撒维生素类药物……尽管父子俩昼夜不息,但损失还是很惨重,短短几天,上千斤鳗鳅就没了。
吃一堑,长一智。每年白露前后,伍坚柯就特别小心,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同时刻苦学习和钻研鳗鳅养殖技术。伍坚柯的鳗鳅养殖技术也因此越来越好。
然而,养殖刚有起色,新的情况接踵而至。伍坚柯发现,塘内的鳗鳅似乎在一天天减少,这让他纳闷了。通过几天日夜不停地观察守护,才发现原来白鹭经常来偷吃水里的小家伙。这下伍坚柯夫妻俩除了搞养殖,还要为赶鸟耗费大量精力。白天晚上与鸟的抗争把夫妻俩搞得筋疲力尽。最后,他们想到了办法,利用围网保护方式,把白鹭拒之网外。
从最初遇到问题手足无措,到如今能自如应对出现的各种情况;从最初几亩,到目前的10多亩,亩产量也达到了1000公斤,伍坚柯的鳗鳅养殖获得了成功。“这3年,我自己也觉得挺不容易的。”伍坚柯笑道,不过,有关部门和当地的镇、村都给予他很大支持,他不但得到自主创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还享受着创业者社会保险补贴和创业带动就业岗位补贴等,为他创业提供了很大的保障。
生态养殖打响品牌进军中高端市场
水上大片葫芦漂浮,空中绿色丝瓜缠绕。如果你在夏天去“颂鳅波”养殖场,就能看到养殖场内养眼的风景,这是伍坚柯生态养鳗鳅的新招式。“水葫芦能净化水质,分解水中鳗鳅排放的粪便,而空中的丝瓜藤可以为鳗鳅遮挡高温。”伍坚柯说,这几年,他一直在不断摸索提高绿色生态养殖水平。除了在水面上养水葫芦、空中种丝瓜保障鳗鳅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健康生长,养殖场内的水体也是24小时不断循环更换着新鲜水流。当然,和有些养殖模式相比,这种自然生长的鳗鳅养殖时间更长,一般从鳗鳅苗养到每条50克左右上市,需要一年左右时间。
采用绿色生态方式养殖鳗鳅,打响自己的品牌,并向中高端市场进军,这是伍坚柯的目标。2016年下半年,受网络上捉泥鳅游戏的启发,伍坚柯和妻子一起设计了美人鳅图案的“颂鳅波”,并向国家商标局进行了申请。“商标申请通过后,我就可以在这里打上自己的品牌。”伍坚柯拿起小屋内一只礼品箱对笔者说,普通鳗鳅价格卖不高,但高品质的生态鳗鳅可以卖到不错的价格。目前,一件1.5公斤装礼品箱的鳗鳅能卖100元,高于市场普通鳗鳅价格。
经过几年努力,“颂鳅波”养殖场的鳗鳅除了供应给水产市场、饭店外,伍坚柯夫妻还利用网络平台推广,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下单。不过,他还有更大的目标,那就是向各大连锁超市、甚至国外的高端市场进军。前段时间,已有一家有连锁分店的超市和他取得联系,并对他养殖的鳗鳅进行了质量检测,检测结果十分满意,已和他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伍坚柯说,打响“颂鳅波”健康品牌,让小小鳗鳅出口到世界各国,这是他最大的创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