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注意了,小麦主要病虫害拉响警报

省植保部门要求各地切实抓好防控工作

  □本报记者 葛勇进
  当前,我省小麦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据省植保部门预测,今年我省小麦赤霉病中等发生,局部流行风险高。为此,省植保检疫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切实抓好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确保小麦生产和质量安全。
  入春后,全省气温较常年偏高,小麦等春花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期,目前全省小麦由南至北陆续进入齐穗期。赤霉病、蚜虫等是危害我省小麦生产的主要病虫害,其中赤霉病最易流行并造成严重危害。省植保检疫局专家介绍,小麦赤霉病的流行与病原菌菌源量、气象因素、品种抗性及栽培措施等相关,其中气象要素是赤霉病流行的主导因子。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阴雨天气,易发生病害流行。我省处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小麦生长后期常遇多雨、高温、高湿天气,极易诱发赤霉病。
  据小麦主产区3月25日-29日调查,麦田稻桩平均株带赤霉病菌率在4.4%左右,虽低于去年同期及常年,但地区间差异较大,菌源基数仍满足流行条件;而蚜虫小麦平均百株带虫量在30-50头之间,平均有蚜株率在3%-8%之间。随着后期气温上升,小麦穗期田间的蚜虫量将会迅速增加;当前粘虫处在卵孵盛期,主要发生在浙北局部地区。
  根据小麦主要病虫的发生基数,结合当前作物生育进程以及抽穗扬花期天气趋势等因素综合分析,省植保部门预计全省小麦赤霉病中等发生,局部流行风险高;蚜虫中等发生。
  由于各地小麦播种期和施肥水平差异,小麦抽穗扬花期迟早不一,省植保部门要求各地农业植保部门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联系,做好田间调查,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同时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高防治技术到位率。鼓励开展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发挥植保服务组织在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同时,要坚持“预防为主”的防控策略,落实关键技术,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培育健康植株,提高抗病能力。药剂防治要抓住小麦关键生育期,主动出击,确保防治效果。一要适期用药。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全面施药预防1次,第二次要“看天打药”,如第一次药后遇连续阴雨,则5-7天后需再施药1次。二要合理选药。药剂可选用高效三唑类药剂与咪鲜胺或氰烯菌酯的复配制剂,用药时可加入怀农特等助剂,以提高防治效果。三要科学施药。用足药量,采用细喷雾,喷药要均匀,避免漏喷,药后4小时内下雨,需及时补治。提倡选用高效植保机械,提高施药质量,保障施药效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