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集体家底厚起来,村民家庭富起来。“脑洞”一开天地宽,三年任务一年完成。且看——

永嘉“消薄”强村记

  •   编者按:
      乡村振兴,“消薄”先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增强集体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尤其是省里印发《关于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后,我省各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扎实推进“消薄”攻坚战。其中,永嘉县通过盘活物业资产、设立专项基金、帮助异地置业等方式,全面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驶入批量转化“快车道”。至目前,该县258个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已全部实现“消薄”摘帽,646个非经济薄弱村实现“零返贫”,一年时间完成了3年的目标任务,成效令人瞩目。
    □本报记者 杨凌紫 文/摄
      岩门下、潘塘,是永嘉县岩坦镇北部最偏僻山区的两个村,曾经村级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如今,依靠抱团发展,挖掘丰富的山林资源,吸引总投资5亿的森林休闲度假养生项目落地生根,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收入稳步增加。
      岩门下、潘塘之蝶变,是永嘉创新模式、全面消除经济薄弱村的一个生动缩影。
      4月12日,记者从永嘉县农业局了解到,通过盘活物业资产、设立专项基金、帮助异地置业等多种方式,永嘉全面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驶入批量转化“快车道”。全县258个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已全部实现总收入1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目标,646个非经济薄弱村实现“零返贫”。至此,永嘉用一年时间,完成了省市下达的“3年消薄”目标任务。
    盘活资源,唤醒绿水青山
      楠溪江是永嘉的一张金名片,蜿蜒曲折的江水,穿过数十个奇岩险峰,形成了延绵300多里的风景带。上百座散落其间的村庄,坐拥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如何用活资源,助力村庄致富发展?在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推动下,不少村子动起了脑筋。
      走进位于小楠溪风景旅游核心区的沙头镇豫章村,记者见到了一派繁忙景象:有的村民在景观田种绿植,有的忙着绘制文化墙,有的打扫民宿等待游客到来……然而,在2017年之前,豫章村还只是个“守在深闺无人识”的普通山村。
      过去,虽然来小楠溪景区的游客络绎不绝,但进豫章村游玩的很少,村集体经济仅靠山林和闲置校舍出租租金,年收入仅6.5万元。怎么样把游客吸引进来?村两委想到了“无中生有”,打造靓丽景观。
      2017年,村两委与村民小组协商,把开发项目的劳务承包给村民,免费流转了143亩连片土地由集体开发,先是打造向日葵花海基地,供游客免费观赏。“短短40天花期,村里来了30万人次游客。村里的农产品也因此销售一空,一位村民光卖茶叶蛋,一天就能赚6000元。”豫章村党支书胡建云说。
      一招活满盘皆活。豫章村趁热打铁,推出“永嘉县首届风车节”。一望无际的彩色风车,吸引了40多万游客,门票、停车费收入接近70万元,带动村民经营性增收、劳务增收共190万元。“今年,我们将与温州市原野园林公司合作,建设‘四季主题公园’,进一步提升豫章旅游影响力。”胡建云说。
      沿永嘉楠溪江流域顺流而行,像豫章村一样盘活资源加速发展的村,还有很多。
      在沙头镇珠岸村,村里流转3000多亩滩林土地归集体所有,与企业合作开发“永嘉书院”旅游景点项目。引入永嘉县旅投集团,建设停车场、“复古商铺”等旅游配套设施,促使村集体经济从零跃升到上百万元。
      在大若岩镇大元下村,依托陶公洞、石门台、黄山红军村等丰富旅游资源,通过村企合作、委托经营、入股分红,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长。
      永嘉一直致力保护绿水青山、古建筑,蓄积了可贵的资源。现在,越来越多的村庄乘着“消薄”东风,顺势而为,挖掘蕴藏其中的金山银山。
    抱团组合,谋划发展新路
    “与周边村落联合抱团,由村集体组建纱面专业经济合作社,改变原先分散的小作坊式生产,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双赢。”在巽宅镇沙埠村,村党支书吴岷岷带记者参观了一箱箱包装精美、摆放整齐的纱面。
      沙埠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村庄资源匮乏,限制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但手工纱面的制作工艺却是由来已久。“为了利用好这一特色,打造以沙埠纱面为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我们采取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统一宣传推广的模式。”吴岷岷介绍,合作社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从农户那里收购精选的纱面,进行包装,通过微商营销、多级代理等,拓宽销路。至年终,将所有销售收益一半留作村集体的建设资金,另一半根据销量、质量给农户分红,户均增收4000多元。
      抱团发展,让沙埠村尝到了甜头。永嘉县农业局副局长戴成新告诉记者,近年来,永嘉挖掘偏远山区的特色民俗工艺、农特产品,以村集体统购统销、代产统销的方式,开展邻近村同类型产品统一品牌注册、包装策划,依托县级的统一销售平台,将小产品做成大品牌。至目前,全县已有32种农特产品实行抱团发展,惠及128个偏远山村。
      除了立足产业融合推进抱团发展,永嘉县还通过“飞地”置业促进物业抱团。比如桥下镇,依托当地教玩具特色产业基础,联合54个村注册公司,在该镇建设厂房用于出租经营。为了解决54个村抱团发展基金难题,县政府以出让的方式,将18亩建设土地直接挂牌出让给公司,并将土地出让金以政府参股形式入股该公司,股份收益部分让利给54个村。
      由县统筹发展规划,成立联村抱团实体平台,实行公司化运营,强村带弱村、一村带多村,政府扶持政策通过“飞地”置业模式落实到偏远的乡村。到目前,全县已落地开工“飞地”置业抱团项目3个。
    项目引领,增强造血功能
      工人忙着推车运土、挖掘机挥舞着臂膀……来到大若岩镇大若村,只见一个以养生涵心为主题,集文化、养生、度假等于一体的高端养生建筑群雏形初显。
      近年来,大若村抓住县委县政府招商选资的好时机,引入“楠溪云岚”康养项目。凭借“楠溪云岚”的辐射效应,该村谋划将毗邻的50多个安置房店铺打造成“养生购物一条街”,发展村级物业经济。
      像大若村这样,依托项目,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活力的村子,比比皆是。这得益于永嘉县创新集体经济项目发展模式,利用优质项目带动,变“输血”为“造血”,持续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村级集体自主经营、稳定收益。
      去年以来,永嘉县全面贯彻落实我省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对全县集体经济薄弱村的物业项目、可流转土地、适宜开发特色产业基地的山场、能用于外包增收的河流等8类资源进行逐村排查摸底。探索出集体物业、农旅会、特产统销、劳务发包、村企合营、特色产业这六条可操作、易复制的发展路径,并成功培育落地72个项目。
      同时,市县两级还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领办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如今900多个村已实现自主经济项目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永嘉重点抓好“造血”项目的审核把关,制定实施“一村一策”项目标准化审核流程,通过县核、乡审、村议三级联审制度,切实解决“造血”项目可行性不强、收益不稳等问题。还创新开发“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各个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2017年,全县累计核准各类发展项目1100个,其中抱团项目158个。实行项目备案跟踪指导预警机制,对入库项目进行定期分析,成熟一批开工一批,完工一批验收一批。今年3月份,全县集中开工集体项目481个,计划总投资45亿元。
    沙头镇豫章村党支部书记胡建云(中)带领村民在景观田里种植马鞭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