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军
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改革的步伐铿锵有力,改革的成果惠及万家。
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2014年,一场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三农”活力的重头戏——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在浙江大地全面推进。
改革方向明确,股改路径清晰。至2015年底,浙江就已有2948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股改,占全省总村(社)数的99.4%,量化经营性资产1151亿元,界定社员股东3527万人,基本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走在了全国前列。
改革不断深化,活力全面迸发。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又强化了集体资产规范管理,促进了农村有效治理,为浙江高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平+精准”:改革红利惠泽农民
“股改刚启动时,我还没把它当回事。股改后,我每年都能从村里拿到一笔分红,现在回头看看,这股改真是件大好事。去年我一共获得分红1760元。”3月23日,记者在海宁市海洲街道东长股份经济合作社见到许雪英时,她高兴地对记者说,“股改前,村集体有多少钱,自己那份有多少都不清楚。股改后,集体资产一共有多少,每年分红有多少,心里都有数了。”
东长社区是我省较早开展农村股改的村(社)。“2009年10月,我们社区就开始全面推进股改,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定,到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张榜公示、村民意见排查,我们坚持‘一碗水端平’,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东长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吴云霞告诉记者。“这些年来,随着集体资产不断积累,每股股额有所增加,股民的分红也年年攀升。”吴云霞指着股权分红表告诉记者,目前,该社区股东累计分红已达1197.35万元,2017年分红总额近280万元。
东长社区股改是我省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通过精准确权,推动农民经济人身份与社会人身份的分离,赋予农民更加清晰而有保障的集体财产权利,让确权到户的股权真正释放活力、体现价值、产生效益。据统计,2017年,全省完成股改的村分红总额达60.3亿元,比2013年(全面推进股改前)的32亿元增加近一倍,参与分红的个人股东人均达到2500元。
在全面落实农民集体资产股份占有和收益权的基础上,我省还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导向,积极开展赋能活权,鼓励支持股权继承、社内流转及抵押、担保等,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的“含金量”,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倒逼+扶持”:集体“钱袋子”变更鼓
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特别是在我省高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意义非凡。
“股改给我们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3月26日,浦江县杭坪镇下薛宅村党支部书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吴福红告诉记者,“股改前,村集体资金几乎是零。因为没什么积累,刚开始搞股改时,一些村民还不理解,但现在大家都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股改的好处。”
吴福红说,股改后,“家底”清晰了,权属明确了,村干部们首先有了压力,早日让股民拿到分红成了他们心头的一件大事。为此,村“两委”积极开动脑筋,寻找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2016年5月,该村下大力气投资30多万元建成的亲子乐园正式开园。近两年来,该项目光门票收入就累计为村集体带来70多万元的收入。
“有了这些收入,村集体就有了分红的基础。2016年,我们村每股分红还只有50元,2017年就翻了一番,达到100元,将来还会更多。”吴福红说,股改后,村集体经济“脱胎换骨”,村民们参与村集体事务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今年,村里将加大投资,大力发展农业观光等新业态,并扩建亲子乐园烧烤区,让集体资产增值路更宽。”
近年来,我省各地在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改的基础上,积极采取项目支持、征地留用、税费减免等措施,努力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导创新经营机制,促进资产保值增值。
目前,全省87个涉农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96.2%的乡镇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分中心。2017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总收入423.5亿元,比2015年的362.4亿元增加61.1亿元,一年内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5053个,完成三年计划总任务的73%。
“制度+科技”:筑起“三资”监管安全网
“我们村经济合作社账户内哪怕动一分钞票,银行马上会有短信发到我的手机上。”舟山市普陀区展茅街道翁家岙村党支部书记、村经济合作社董事长翁咪龙说,现在,大到工程款项,小到水电费,村经济合作社的每笔支出,他都能及时知道。
翁咪龙所说的手机短信通知、掌握村集体每笔资金动向是该区加强对村级集体“三资”管理的一个新举措。
近年来,我省农村集体资产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7年底,全省2.9万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共拥有集体土地1.1亿亩、集体资产5200多亿元。随着集体资金往来多元化、资产利用多样化、资源开发产业化等特点逐渐显现,对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扎紧制度笼子,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早在2015年12月,省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浙江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推动我省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步入了依法管理的轨道。
目前,我省87个涉农县(市、区)全部建成农村集体资产信息化监管网络,其中52个县(市、区)已将成员股权信息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这套系统,各级监管部门实现了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网上实时监督、问题自动报警、信息及时反馈、管理全程公开的动态管理。全省有99.3%的村建立了村(社)务监督机构,对重大事项决策、财务公开等情况进行监督。此外,我省还每年组织开展“万村审计”活动,2017年共对1.2万个村的村级经济运行情况开展了审计。图为游客在浦江县杭坪镇下薛宅村的亲子乐园内游玩。 薛仕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