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概况
母猪是整个猪场生产的核心,目前发达国家猪场的PSY(每头母猪一年可以提供断奶仔猪的头数,用来衡量一头母猪的生产能力和一个猪场的生产管理水平)达27头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头,而国内平均水平在16-18头左右,差距非常大。提高PSY可在不减少出栏数量的前提下,减少母猪饲养量,从而节约饲料,减少粪便和污水的排放量,具有突出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技术要点
(1)母猪多产
饲养高繁殖力的猪种。猪场可根据生产目的选择,采用杜长大养殖等主流杂交模式生产商品猪。如果猪场养殖目的是生产中高端猪肉产品,可考虑地方品种,以内二元或内三元的杂交方式生产商品猪,亦可达到较好的繁殖水平。
优化母猪群体胎次结构。母猪2-6胎产仔数较高,7胎以后的繁殖性能开始下降。较合理的胎次结构为:1胎占15%-18%,2胎占14%-16%,3胎占13%-15%,4胎占12%-14%,5胎占12%-13%,6胎占11%-14%,7胎以上占10%-20%。
提高母猪的年产窝数。后备母猪要适时配种,外来品种适宜初配时间220-230日龄,体重达到130公斤以上,性成熟的第2或第3个发情期。做好发情鉴定,把握好配种时机,对母猪定位栏模式的可采用2头试情公猪复合试情,提高精准度。开展妊娠检查,尽早发现未孕母猪,及时做好补配。有条件的猪场应配备妊娠诊断仪,妊娠18-20天可基本确定是否怀孕。减少母猪流产,加强胚胎死亡三个高峰期的饲养管理,即受精后9-13天、妊娠后约21天和妊娠后期60-70天。保持安静,防止拥挤、跌倒。
全面推广猪人工授精。加强公猪精液质量检查,每次配种前要进行精液检查,精子成活率<0.6的精液不能使用,母猪一次输精头份应含有效精子数20亿-30亿个。(2)仔猪多活
仔猪饲养是肉猪养殖的关键阶段,技术难度较高,往往易发病,死亡率高。提高产房小猪成活率要抓住以下关键点:
做好产房的空栏消毒和母猪上产床前的体表清洁与消毒,减少仔猪与病原菌接触的机会。
初生仔猪尽快哺乳是提高仔猪抗病功能、减少仔猪死亡的关键。仔猪出生后,在保温箱内干燥一段时间能自由行走后,可以让小猪出来吃初乳,在小猪喝奶前,要挤掉母猪第一次的乳汁。
仔猪保温极其重要。有条件的产房和保育室采用自动控温系统,多采用垂直通风方式,舍内温度比较均匀。初生仔猪躺卧处温度要控制在32℃-34℃左右,随着日龄增加逐渐降低,断奶时在25℃左右。
采用仔猪温控饮水器。除保证饮水清洁卫生外,通过自动加热装置将仔猪饮水加温并恒温在30℃左右,可明显减轻冷水刺激,减少腹泻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仔猪出生后进行铁剂注射。注射可分两次进行,一次在出生后的1-2天,第二次在10-14日龄,可有效防止仔猪缺铁。
寄养与并窝。在规模猪场,寄养与并窝是提高仔猪成活率和均匀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寄养的原则是:“寄强不寄弱,寄大不寄小,寄晚不寄早”。
(下转B2-3版)
1.技术概况
蛋鸭离地养殖,就是将蛋鸭养殖从自然水面转移到陆地,利用人工提供嬉水或完全旱养进行养殖,并建立污水处理系统,避免养殖粪污对外河水质污染的养殖方式。目前主要的蛋鸭离地养殖模式有笼养技术和网养技术,网养主要有全旱养和半旱养两种模式。
2.主要网养模式及技术要点
全旱养模式:全旱养网养模式适合于规模化养殖场。鸭舍安装配备塑胶网床、自动喂料、饮水、清粪和消毒系统及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实施封闭式网床平养技术,在栏舍内放置障碍性蛋窝,蛋窝呈长方形,四周高15厘米,窝内铺设10厘米厚草料。该模式不污染水环境,既节约了运动场地,又清洁了饲养环境,减少疫病传播与扩散的机会,死亡率较传统养殖低。同时,能够降低饲料、人工成本,管理更方便、更省力。
半旱养模式:半旱养模式适合中小型养殖场。鸭场由栏舍、运动场、人工水池、牧草消纳地组成,其中栏舍、运动场均由网床组成。栏舍和运动场采取网上养殖。网孔2.5厘米,网架高度40厘米。栏舍高度2.8—3米。在栏舍内放置障碍性蛋窝,蛋窝呈长方形,四周高15厘米,窝内铺设10厘米厚草料,并保持整洁。游泳池呈四方形或者正方形,池壁由砖墙砌成,底部作水泥防漏处理,与运动场相接,池深40厘米,冬季3天换水1次,夏天1天换水1次,人工水池中,每1000只蛋鸭一天约5吨排放水量,排放浓度为COD900毫克/升,氨氮60毫克/升,池水均可直接通过牧草消纳地解决。通过该技术可节省人工70%、垫料98%、兽药90%。
运动场、栏舍网下鸭粪要利用不同饲养批次间的间隔期予以清理。一般运动场2批清理1次鸭粪,舍内亦2批清理1次。鸭粪运送至肥料加工厂加工有机肥,或者堆肥发酵后直接供给蔬菜水果等种植用。要积极利用运动场雨污水、游泳池废弃水种植黑麦草等牧草,补充蛋鸭营养需要,兼具节约成本作用。亦可利用鸭场废水种植苗木。1万只存栏蛋鸭应当配有2000平方米的水田或池塘开展水产养殖或种植水生植物以消纳产生的污水。
十一、中蜂活框饲养与授粉技术
1.中蜂活框饲养技术
(1)技术概况
中蜂活框饲养就是同饲养西方蜜蜂一样,采用标准蜂箱,将巢础固定在活动巢框内,再让蜜蜂造脾,巢脾能在箱内随意移动,可以多次取蜜和对蜂群随时进行检查和管理的饲养方法。与传统的土法饲养相比,在蜂群检查、饲养管理以及经济效益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2)技术要点
人工育王。选择采集能力强、抗病力强、抗逆性强和性情温顺、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育王群,育王群与母群同一血统。用隔王板将全群分为育王区和繁殖区,蜂王在繁殖区内,育王区内放蜜粉脾和幼虫脾,育王框上安放直径8毫米、深11毫米的人工台基,台与台距离9-10毫米,每框移入24小时内的幼虫15-20条,移虫后立刻提入育王区。次日,再提出育王框,取出台基内的幼虫,再从母群中移入18-24小时的幼虫,培育成蜂王。
预防分蜂。一是用产卵力强的新蜂王更换强群里的老劣蜂王;二是在夏季炎热季节注意给蜂群遮荫、扩大巢门,改善蜂群的通风条件,必要时给蜂群喂水或在蜂箱周围洒水;三是在工蜂能够采到花蜜和花粉的情况下,及时加巢础框造脾,增加工蜂的工作量;四是在容易发生分蜂的时期,8—9天检查蜂群一次,割除封盖的雄蜂子,及时毁除自然王台。
防止咬脾。秋后可把不完整的蜜脾(下边缺一块的)放在蜂群的中间,完整的蜜脾放在两边,这样既可适应蜂群越冬,又能避免巢脾被咬毁。
清除巢虫。经常扫箱底,及时清除巢虫,消除危害。同时,在早春和晚秋尽量做到“蜂脾相称”,使蜂密集,以增强中蜂抵抗巢虫的能力。
预防盗蜂。在蜜源缺乏的季节少开箱检查,也可以安装防盗巢门,中蜂场和意蜂场须相距2—3千米以上。
2.中蜂授粉技术
(1)技术概况
中蜂较耐低温,出勤时间长,飞行敏捷,授粉频率高,对于大棚内作物的授粉十分有利。实践证明,利用蜜蜂授粉可使水稻增产5%,棉花增产12%,油菜增产18%,尤其是大棚果蔬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并能提高农产品品质,同时,可大幅减少化学坐果激素的使用。(2)技术要点
防潮湿。将蜂箱放在干燥处,以免温室内过大的湿气侵袭蜂群,温室内必须始终保持良好的通风透气状态,以防高温闷热时对蜂群造成危害;
补充无机盐。及时给蜂群补充足够的无机盐和所需的矿物质,以满足幼虫和幼蜂生长发育需要;
补充水分。须在蜂群的巢门口设置喂水器,保证蜜蜂所需要的水,以防止其去采凝结的水珠;
补充花粉。不仅幼虫生长发育需要花粉,即使幼蜂羽化后也需要大量食用花粉。一旦发现花粉缺少时,应及时给蜂群补充备用的花粉;
防止药害。在给大棚防治病虫害时,应根据所用的药物对蜂群采取措施,如药害不太大的,可在施药的当天清晨,将蜜蜂关闭,如毒性较强的,应暂时将蜂群撤离温室。
十二、畜禽养殖污水工业化处理微生物强化提标技术
1.技术概况
本技术是整合了微生物强化治理、A/O生化处理和终端深度处理的一套污水处理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在A/O生化处理的基础上,通过设立生物强化反应池强化投加氨氧化菌、反硝化菌和COD降解菌等功能微生物,养殖污染水体中氨氮、COD等污染物的去除率由传统工艺的85%-90%提高到99%以上,并根据不同的出水要求,采用不同组合的生化处理技术和终端深度处理技术,实现养殖污水的达标排放。
2.技术要点
(1)做好固液分离,尽量减少固形物进入污水处理系统;(2)污水进入UASB(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中COD浓度一般控制在10000 mg/L以下,如果高于10000mg/L,建议采用CSTR(全混合厌氧反应器),NH
4+-N一般控制
在1000mg/L以下;进水CODcr/NH
4+-N的
比值一般应维持在4以上,低于该值时,要考虑适当补加新鲜粪水,补充碳源,促进微生物生长;
(3)污水在UASB厌氧反应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0-15天,沼液A/O深度处理阶段的HRT为8-12天。水泡粪的粪污必须要有厌氧处理阶段,且HRT时间要长;干清粪及水冲粪的粪污可以不通过厌氧处理阶段,可直接采用微生物强化的A/O工艺处理;
(4)A池溶氧控制小于0.5mg/L,O池溶氧控制在2-4mg/L,溶氧过高,可采用间歇式曝气;回流比控制5-10倍;
(5)活性污泥的浓度SV30控制在30%-45%;污泥龄夏季一般控制7-10天,冬季10-15天;A/O池的pH值应控制在6.5-8.0范围;
(6)每日进行SV30及pH值的检测。
浙江省畜牧兽医局供稿